半塔保卫战旧址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半塔保卫战旧址位于来安县半塔镇烈士陵园内,占地350亩,总建筑面积近4000平方米。主要建筑有纪念塔、纪念碑、刘少奇在皖东纪念馆、半塔革命纪念馆等主要建筑及烈士墓群。

 

      半塔保卫战旧址,依山势而建,旧址中间高耸着一座烈士纪念塔,塔西侧是“刘少奇在皖东”纪念馆和“半塔革命纪念馆”,塔的北、东两面是松柏林,塔的南方是混凝土广场,广场右侧是张云逸撰文的“半塔革命烈士纪念碑”,迎着大门是一块长13米、高3.50米的标志壁,大理石底板上镶嵌着方毅手书的“半塔保卫战旧址”七个闪闪发光的铜字。大门楼是一座仿古建筑,红墙绿瓦,格外庄重肃穆。

 

      半塔集地处苏皖两省五县交界处,四周丘陵起伏,战略地位重要。1939年冬,以罗炳辉为司令的新四军第五支队,开辟了以半塔集为中心的皖东津浦路东抗日游击根据地,初步打开了皖东路东敌后抗战局面。  1940年3月21日,国民党韩德勤部调集8个团兵力,向我五支队指挥机关所在地——半塔集及附近地区发动全面进攻。当时留守半塔地区的只有五支队第十团、第十五团各一部和一个特务营以及机关工作人员和教导队500余人,我在半塔地区的总兵力约3000人。在兵力众寡十分悬殊的情况下,我路东留守部队在邓子恢、郭述申、周骏鸣的指挥下,从3月21日拂晓到3月27日晚,固守半塔七昼夜,击退顽军多次进攻。路西反顽大捷后,张云逸、罗炳辉率主力昼夜兼程,回师路东。江南指挥部指挥陈毅亦命令挺进纵队叶飞、苏皖支队陶勇率部驰援半塔。我军于3月29日开始分三路全线反击,至4月9日,路东地区反顽作战胜利结束。此役,史称半塔保卫战。此役创造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固守待援”的范例。陈毅说过,在华中先有半塔,后有郭村,有了半塔,就有了黄桥。

 

      1944年3月,新四军二师和淮南行政公署决定在半塔保卫战旧址上修建烈士纪念塔一座,1958年10月,来安县人民委员会开始续建纪念塔,并以纪念塔为中心,兴建半塔烈士陵园。1960年烈士纪念塔竣工。陈毅题词“革命先烈永垂不朽”。张云逸于1964年撰写了《半塔烈士纪念碑记》。1985年,来安县人民政府在半塔保卫战旧址上,增建一幢337平方米的纪念馆。与1958年建的纪念馆,形成前后两进,中间自然形成院落占地2400平方米。

 

      半塔集是全国十九块抗日根据地之一——淮南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1940年4月初,刘少奇、张云逸、赖传珠率中原局,江北指挥部到达半塔,形成了领导长江以北的苏、皖、鄂、豫党、政、军工作的中心。皖南事变后,新四军二师师部、淮南区党委、淮南苏皖边区行政公署,《新路东》后改为《淮南日报》社和印刷厂、被服厂、兵工厂、医院等都设在半塔。半塔不仅是领导中心,还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后方。半塔保卫战旧址是省、地、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