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丰塘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安丰塘在寿县城南30公里处,为四面筑堤的平原水库。古名芍陂,今名安丰塘。芍陂之名,始见于《汉书·地理志》:“庐江郡,……沘水所出,北至寿春入芍陂。”至于安丰塘之名,则始见于《唐书·地理志》:“寿春……安丰……县界有芍陂,灌田万顷,号安丰塘。”但自唐至明,通常仍称芍陂,有清以来,才号称安丰塘。

 

      芍陂是我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芍陂、漳河渠、都江堰、郑国渠)之一,创建于春秋楚庄王时(前613—前591年),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据《后汉书》和《水经注》记载,芍陂为楚相孙叔敖所建。今安丰塘北岸有孙公祠,即后人为纪念孙叔敖而立,祠内殿阁俨然,碑石林立。

 

      芍陂选址科学,工程布局合理。据《安徽通志·水系稿》载,芍陂有三源:“一淠水,今湮塞;一淝水,今失故道;一龙穴山水”。芍陂承蓄南来充沛水源,居高临下,向西、北、东三个方向灌溉田地,衔控1300多平方公里的淠东平原。蓄溉关系考虑十分周到。它的创建,为后起的大型水利工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1959年,安徽省文化局工作队曾在安丰塘越水坝附近,发掘出汉代水利工程——草土混合结构的堰坝遗址。出土遗物中有“都水官”铁锤,证明至少在汉代就曾设官管理此陂。

  

      芍陂陂径及灌溉面积,古代记载,多不相同。《后汉书》、《通典》、《太平御览》、《太平寰宇记》、《无和郡县志》等书都说:“陂径百里”,或“凡迳百里”、“芍陂周二百二十四里”,或“周二百里”。郦道元《水经注》则说“芍陂周一百二十许里”。夏尚忠《芍陂纪事》亦载“周围凡一百余里,此孙公当日之全塘也。”郦注和夏纪所载陂周相当,考之地望,较为可信。芍陂灌溉面积,在籍所载,也多分歧,多数是“灌田万顷”,最多的说“数万顷”,少的说“五千余顷”以至“数百顷”。

 

      芍陂兴建后,历代都有修治,东汉王景、刘馥,晋刘颂,南北朝刘义欣,隋时赵轨,以及其后宋、元明清名代均有修竣。由于历代豪强抢占,战乱频繁,到建国前夕芍陂灌溉面积已不足8万亩。

 

      新中国成立以来,芍陂灌区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艰苦奋斗,对芍陂进行了综合治理,沟通了淠河总干渠,引来了大别山区的佛子岭、磨子潭、响洪甸3大水库之水,成为淠史杭灌区一座中型反调水库,蓄水1亿立方米,灌溉面积63万亩。灌区粮产量6亿斤以上。1983年被列为国家商品粮基地重要水利设施后,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注目。近年来,美国、罗马尼亚、西德及联合国大坝委员会的专家、学者前来参观,国内前来考察的专家了民络绎不绝。

 

      1986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芍陂遗址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8年,国务院将其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