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中都皇故城及皇陵石刻

      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南京)即位称帝,国号大明,改元洪武。洪武二年九月,下诏:以凤阳为中都,“命有司建置池宫阙如京师之制”。城址选在临濠西二十里凤凰山之阳。《中都志》云:“万岁山(凤凰山),形势壮丽,岗峦环向,国朝启运,筑皇载于是山,绵国祚于万世,故名。”山之东西两峰对峙,东日日精(盛家山),西日月华(马鞍山)。三山东西相联,向阳高亢,北临淮水,东南有濠水,形势最为理想。中都“席凤凰山为殿”,完全弥补了朱元璋在应天府建宫殿时因殿址低洼的缺憾。为加强中都建设,朱元璋先后派得力助手韩国公李善长、中山侯汤和等,“董建临濠宫殿”,筑城。下设行工部,集全国名材和百工技艺、军士、民夫、移民、罪犯等近百万人,营建6年之久。后因“劳费”为由,于洪武八年(1375年)“罢中都役作”,但建成部分已具备我国都市建筑的基本格局和形制。 
 
      明中都城址于现凤阳县城西北部,地势高敞。城址东起独山东麓,南至老人桥,西南伸出凤凰山山嘴南坡,西接马鞍山,北抵京沪铁路,面积约50平方公里,规模宏大。中都城由内、中、外、三道城组成。内为皇城,又称紫禁城,砖筑,周长3702米。开4门为:午门、东华门、西华门、玄武门。4门有城楼,午门为五凤楼;城墙四角有角楼,东南西三面有濠,宽一二十丈,深一至二丈,大旱不涸。中为禁垣,洪武五年筑。砖石修垒,高二丈,周长7670米。开4门,为:承天门,东安门、西安门、北安门。外为中都城,扁方形,周长五十里又四百四十三步。洪武五年定址,七年筑土垣,高三丈,无濠。城原开13门,罢建中都后,革去3门。 
 
      据史志记载和旧址布局,中都城南北中轴线纵贯全城。南端自凤阳桥跨涧水,进洪武门,入洪武街,穿过云济街至大明门,长达2里。进大明门,沿御道至宽阔的凸字形广场,入禁垣承天门,经端门过五龙桥,至皇城午门,近1里半。进午门,过内五龙桥,入奉天门,至正殿。正殿是中轴线的中心,往北入后宫,出皇城玄武门,经苑囿,越凤凰山巅,出禁垣北安门,下凤凰山往北直接北门(未建)长达十里。南北中轴线全长13.5里。中轴线两侧,洪武街段有东西对称的左右千步廊,中书省、大都督府和御史台等中央文武官署置午门侧,太庙、太社稷们阙门左右。皇城内主要建筑有:正殿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东西宫等,两侧有文楼和武楼、文华殿和武英殿等。在大明门前云济街上,向东排列着城隍庙、金水桥、国子监、鼓楼;向西有功臣庙、金水桥、历代帝王庙、钟楼。城内设二十四街,一百零四坊。城内外还有圜丘和山川坛、朝日坛和夕月坛,圜丘和方丘、皇陵十王四妃坟、会同馆、百万他、苑囿、观星台、龙兴寺、中都留守司及八所一卫、凤阳府治、凤阳县治等建筑群巍然壁立。当时,所有殿坛建筑均“以上画绣”,石构件“雕饰厅巧”,建筑雄伟坚固。古人曾赞云:“重城壮且丽,飞观高百尺”。“虎踞龙盘圣祖乡,金城玉驿动秋芳。” 
 
      明中都城于洪武八年停建,洪武十六年即拆中都宫室名材修兴龙寺。天顺三年,复拆中书省等衙门500余间重建兴龙寺。至明未,土城及罢建后的不少建筑日久废修,崇祯八年(1365年)农民起义军攻占凤阳,焚皇陵享殿,燔烧龙兴寺、官府、邸舍。清康熙六年(1667年)“奉旨移县治于内(皇城)”,遂改称县城。乾隆二十年(1755年),拆皇城外禁垣、钟楼台基,中都城九门两段砖包城墙等修建府城。咸丰时期,太平军、捻军相继攻陷过中都府县两城。直到建国初,皇城尚保存完整。1968年前后又被拆除三分之二。今中都城内外建筑皆毁,公存皇城午门、西华门及西城垣,仍非常壮观。 
 
     中都城建在原生土层中,地层未经扰乱,今遗址仍清晰可辨。中都城砖包的城垣地段,土埂壁立,城垣基址宛然。皇城内外殿坛势如山峦,城门商若岗阜,护城河基本保持旧观。白玉石街、金水河故道、金水桥基址、故宫井等尚在。尤其是大殿的蟠龙石础,以及殿前后左右的高台石栏板、望柱,御道丹陛石雕、午门基座长达400余米的汉白玉浮雕等,更是我国历代都城中不可多得的石雕艺术品。中都城“规制之盛,实冠天下。”曾是我国古代规模最大、最豪华侈丽的都城建筑之一,在建筑艺术上,继承宁元传统,开创明清新风,成为后来改建南京和营建北京的蓝本,在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明皇陵在中都城西南7公里处,陵墓中安葬着朱元璋父母及兄嫂、侄儿的遗骨。朱元璋出身贫寒,元至正四年(1344年),其父母、兄嫂相继去世。朱元璋年仅10余岁,无力大办丧事,仅以“被体恶裳,浮掩三尺”之礼,安厝亲人。20多年后,朱元璋受封吴王,命故臣汪文等赴濠州修缮父母陵寝。洪武二年,他下诏在家乡兴建中都城,同时诏谕因旧陵之地,培土加封。洪武八年,罢建中都,又用中都余材,再次营建父母之陵。到洪武十二年,皇陵的总体格局基本形成,外有城垣,内有护所、祭祀祀设施;又在陵前竖起商大的皇陵碑和成双成对的石像生。据《明史》卷58“山陵”记载,明皇陵原名仁祖陵、英陵。“皇考仁祖墓,在凤阳府太平乡……洪武二年荐号英陵,后改称皇陵”。
 
      在陵墓的外围,有3道城垣,形成3城包裹陵墓的平面布局。由于皇陵地处明中都城的西南,为了使皇陵与中都城连为一体,所以皇陵的3道门都是以北门为正门,而皇陵也因此是坐南朝北,神道与神路置于陵墓之北。皇陵的第1道城是夯土城垣,周长达28里。第2道城是青砖砌起的城垣,高2丈,周长6里多,四边开四门,皆有高大的城楼。第3道城是皇城,青砖垒砌,周长75丈。皇城平面长方形,它改变了过去帝陵内城平面方形的做法,为了将神道石像生移置城里,突出陵前享殿的地位,因此改为南北纵长的形状。皇陵的3道城中轴线两旁,建设了不少祭祀、护卫、住所建筑,形成规模宏大,森严壮观的皇陵建筑群。经过精心的设计、规划、施工,建成后的皇陵,气象巍峨,被誉为“重门列戟国园陵肃”,“壮哉斯陵从古无”。
 
      明皇陵陵墓是椭圆形覆斗式大平顶,高出周围地面5米。陵墓堆土而成,封土堆底边东西长50米,南北宽35米,占在面积1750平方米。陵前北部的金水桥向北,有长257米、宽6.3米的神道,两旁对称排列着雕琢精美的32对石像生。自北而南依次排列的石刻有:独角兽卧像2对;石狮蹲像8对;石华表2对;马官、石马与控马者立像6对;石虎立像4对(现缺一对);石羊卧像4对;文臣立像2对;武将立像2对;内侍立像2对。这些石像生是目前所知明代最早、数量最多、刻工最精细的皇家陵园石刻,具有很高的石刻艺术价值。不仅数量居历代帝王陵墓之冠,而且雕刻技艺上也有独到之处。均用整块石料雕琢,无论是人像,还是动物,均造型生动,刻琢精细,具有高超的技艺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它们是宋元石刻艺术发展的最早产物,对明清的石刻造型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神道南端紧连金水桥遗址,遗址南侧的东西两边各竖立一块大碑,东为无字碑,西为皇陵碑。两碑尺寸相同,规格一致,均高6.87米,分别由螭龙碑首、碑身、龟趺三部分组成。皇陵碑额篆有“大明皇陵之碑”6个大字,因碑文系朱元璋亲自撰写,又名“御制皇陵碑”。朱元璋为了让子孙后代了解艰辛家世和开创江山的艰难,秉笔直书,历述家世实情与戎马生涯,一改历代帝陵碑刻粉饰夸功、谀墓不实的恶习。皇皇大著,堪称一绝。碑文长达1105字,是研究年满元璋家史与元末明初历史的珍贵史料。1982年国务院公布明中都皇故城及皇陵石刻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有明一代,皇陵一直受到明王朝的悉心保护。明朝末年,张献忠起义军攻占凤阳,火烧皇陵,享殿等建筑为之涂炭,之后又屡遭毁坏。抗日战争时期,侵华日军大肆砍伐陵园松柏,使郁郁葱葱的陵园变成光秃秃的土堆,荒荒不堪。“荒碑欹蔓草,石马卧幽宫”,就是其真实写照。
 
      新中国成立后,各级政府十分重视文物保护工作,先后将中都城和皇陵定为安徽省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拨出专款进行维护,并设立文物管理机构,负责中都城和皇陵的保护、维修和旅游接待工作。经过努力,中都城和皇陵周围的环境得到了治理,现有文物古迹也得到了妥善保护。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