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戏楼

      花戏楼是清代著名的戏曲舞台建筑。位于毫州市西北隅的大关帝庙内。原名“戏楼”、“歌台”,又称山陕会馆,清代康熙十五年(1676年),由山、陕亳商贾集资兴建,乾隆年间施以雕刻、彩绘,后又多次加工粉饰。建国后,人民政府又多次拨款维修。

      花戏楼即是独立建筑,又和鼓楼、看楼、耳房、大殿等建筑连为一体,成为大关帝庙的一个组成部分,占地约1000平方米。戏楼的大门为3 层牌坊式仿木结构,水磨砖砌成,上面满布精美的立体通透雕刻。这些砖雕有人物、车马、城池、山林、花卉、禽兽,其中有六出内容完整的戏文,另有70余种故事画、图案、花纹砖雕的技法精巧灵变,层次分明,是砖雕 中的精品 。门两侧有高2.4米的石狮一对,神态生动。还竖立着高16米,重2000公斤的铁质旗杆两根,旗杆座下铸有铭文,记述旗杆是贾亳的陕西药材商人所献。对楼左右为钟、鼓二楼,楼上各置巨钟、巨鼓,今钟存鼓毁。钟上铸康熙二年(1663年)纪年。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花戏楼坐北朝南,全木结构的巨大歌舞戏台前伸,与钟、鼓二楼内侧连成一体,呈“凸”字形,面阔3间,高2层,底层明间为庙门重要出入口,上层为舞台。台内装大木雕,彩绘;歇山顶,铺饰琉璃瓦。正脊、垂脊和戗脊均饰有琉璃雕塑人物、鱼龙、鸟兽。正脊中央置一高塔,脊之前后五彩琉璃龙凤,垂脊和戗脊两面均饰浮雕 童子戏莲和缠枝花卉图案。4个戗脊翘角,上置彩塑“四值功曹”(年、月、日、时)。翘角下皆悬挂风铃。戏台以6根抑柱撑立,檐角下立方柱6根,青石柱础,皆饰雕镂。台正中有屏风,透雕二龙戏珠,屏风上悬“清歌妙舞”匾额。左右为上下场门,门楣上分书“想当然”、“莫须有”。台前高悬木质牌联一幅,文曰:“一曲阳春唤醒今古 梦,两班面目演尽忠奸情。”柱上头周围雕立体“八仙”人物立于莲花荷叶座中。戏台两侧有“阳春”、“白雪”2小门。台上方装饰垂莲藻井,四周悬枋,柱间有大枋,大枋与悬枋间为券棚结构。柱头饰悬狮、垂莲、鳌鱼等图案。枋之外镶有木雕。木雕立体透雕,笔粗刀健,内容有“长坂坡”、“空城计”,“舌战群儒”、“七擒孟获”、“三气周瑜”、“火烧司马懿”、“夜战马超”、“刺董卓”等三国戏文18出,间有掌帮、花鸟、走兽、楼阁及花纹图案。其藻井与梁枋之间,皆饰彩绘,有“蟠桃会”、“文王访贤”、“甘露寺”、“力斩五将”、“苦肉计”、“碎琴谢知音”等戏文,异彩缤纷。彩绘采用民间版画形式,以红黑两色为主,色彩鲜明,技法流畅,很有特色。戏台周围还饰有“三英战吕布”、“连环计”、“凤仪亭”、“华容道”、“赵延求寿”等内容和花草的小型木雕画。

      花戏楼台前有看楼两座,每楼两层,每层6间。与戏台正门相对的是大关帝庙,殿前厅彩绘堂皇,后厅高大宏敞,供奉着关公塑像,并陈列着名贵文物。大殿两侧是庭院,修竹幽径,清雅宜人,藏有赵孟()、梁(山献)等历代书法名家碑刻。

      花戏楼“集雕刻艺术大成,显舞台建筑之珍品”,保存了许多传统剧目,对于研究清代早、中期舞台建筑艺术和美术雕刻,戏曲吏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是不可多得的宝贵实物资料。花戏楼1981年被定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