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工山-凤凰山铜矿遗址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大工山---凤凰山铜矿,是一处西周至唐宋时期的集采矿与冶炼为一体的占地范围广大的古代矿冶遗址。大工山和凤凰山都是皖南沿江东西走向的九华山脉的组成部分,它北接繁昌,西边铜陵,南濒青阳。在南陵县西部的大工山和铜陵县东部、北部新桥乡凤凰山一带,多是海拔50米至300米的低矮山区,只有少数几座山峰海拔400米以上, 整个山区面积约600平方公里。据省、市、县文物部门自1984年开始的专题调查,在南陵县大工山区的麻桥、桂山、工山、戴镇、绿岭、何湾、丫山的7个乡和铜县的新桥、朱村、金山、铜山、西湖、董店等乡镇以及铜陵郊区的许多地方,都发现了古代采掘铜矿和冶炼矿石的遗址,是我国南方地区继湖北大冶、湖南麻阳等地发现古铜矿遗址之后的又一重大考古发现。该遗址经过文物考古部门多年来的调查、发掘,不仅获得大量科研成果,并于1996年11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陵县大工山区的遗址分布,可以分成两大区域。一是大工山的西部与北部,主要是南北朝至唐宋时期的遗址,有铜、铁、银、铅矿的采矿点与冶炼场,其中以桂山乡西湖村的分布面积较大,占地3万多平方米,炼渣堆积厚达8米以上,主要以煤为燃料。另一区域是在大工山的南部与东部,其遗存主要是西周至汉代的铜矿采矿、冶炼场所。这里以戴镇乡的江木冲为中心,占地面积达1.5平方公里以上,炼渣堆积厚约0.5-1.5米。有的炼渣含铁量很高,多达20-30%,大的渣块可达几百公斤。铜陵市及铜陵县的铜矿遗址,主要以金牛洞古采矿区、万迎山古冶炼区以及市郊罗家村的大炼渣为代表。金牛洞是一处春秋至西汉时期的采矿遗址。考古部门在此清理发掘古代采矿竖井、平巷、斜井和众多的生产工具、用具。井巷均用木质支撑结构,采矿方式是自上而下,水平分层开采。现在金牛洞经过科学发掘和修复,辟为游览参观场所,成为古铜都铜陵悠久采矿历史的一个缩影。在市郊的罗家村,有一块方形大炼渣,直径约1.2米、厚达0.8米,是唐宋时期炼炉放渣的遗存物,其形体之巨大,被国内冶金史专家称之为“中国之最,世界奇观”!

 

      大工山---凤凰山铜矿遗址有个特点,就是采、冶并存,而且多数的采矿点离冶炼场很近。如江木冲冶炼场距山上的采矿点只有2公里,万迎山冶炼场也分别靠近金牛洞、药园山、虎形山等采矿点。从采矿的方法看,当时主要采取露采和井采两种方法。露采是采用挖“鸡窝矿”的“穴采法”,将距地表较近的的矿石揭表开采;井采则是运用木质井架支护,深挖竖井和横井,来开采较深的矿石。在考古现场,人们发现了古代工匠们使用的众多采矿工具和生活用具,有铁钻、石球、木棒、木履、青瓷碗、夹砂陶炊器、几何印纹陶器、原始表瓷器等,还发现了古人开采下来的孔雀石和冶炼矿石之后的产品――冰铜锭、银铅锭。科学化验表明,这些冰铜锭的铜、铁含量分别为38%和35%,与用现代技术所冶炼的冰铜产品的含量相近,说明当时的冶炼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另外,从冶炼时所用的燃料看,西周到汉代多用木炭,南北朝以后则多用煤炭,显示出古代工匠掌握炉温技术的进步。

 

      在汉代铜镜的铭文上,常常有“汉有善铜出丹阳,和以银锡清且明”、“新有嘉铜出丹阳”之类的铭文,说明“丹阳铜”在汉代和王莽新朝时名声卓著。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汉丹阳郡设有17县,其中宣城县就设在今南陵县的青戈江镇。所以,早在汉代,南陵大工山一带生产的铜锭原料,就已成为铸造青铜镜的材料。同时,我们从南陵、铜陵等地发现的铜矿“银铅坑”、“银铅锭”上,也可看到“和以银锡”铭文的历史印证。

 

      显然,大工山——凤凰山铜矿遗址的发现,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它不仅为寻找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丹阳铜”产地,提供了重要线索和物证,而且为探索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青铜文明的起源与发展,研究中国古代采矿、冶金技术的历史进步等,提供了相当丰富的资料。它是我省在建国40多年来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