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东南角楼
北京城东南角楼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北京城内东城区北京火车站东南。建于明正统四年(1439),明清两代多次修缮,是明代北京城唯一保存至今的角楼。
在建国门南大街和崇文门东大街相交处的内侧,北京火车站东南残留的一段城墙上,矗立着一座雄伟的建筑物,俯视着乘火车进出北京的旅客,形成象征北京的明显标志,它即是建在北京明、清城垣东南角上的角楼。原北京有内城外城之分,内城建筑较早,是明代初期在元大都城的基础上改建的,除于九门兴建城楼、瓮城和箭楼外,为了加强城垣的防卫,于城四角城台上均建箭楼一座、其名称应是城角箭楼,简称角楼。此处是唯一保存下来的北京城东南角的角楼,也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城垣角楼。
楼建于突出城墙外缘的方形台座上。台高12米,底边长39.45米,上边长15米,楼高17米,通高29米,建筑面积700多平方米。平面呈曲尺形,四面砖垣,重檐歇山顶。楼体外侧向东、向南两阔面和向西、向北两侧面均辟箭窗(射孔),共4层144孔。楼体内交金柱20根,是角楼的主要承重结构。角楼高大峻拔,形式特殊,是明清城防和城楼建筑的独特例证。
明正统二年(1437年)施工,正统四年完工。明《英宗实录》载:“(正统)正年四月丙午,修造京师门楼、城壕、桥闸完。……城四隅立角楼。”角楼建成后,历代均有修缮。1935年大修,曾将内部的大木结构上的彩绘改为满堂红油饰。
明清时期北京内城东南角城防建筑。在北京市建国门南北京火车站东南。建于明代正统四年(1439),明清两代曾多次修缮。1935年维修时,部分构件有改动,但基本保存明代结构,是明代北京城唯一保存至今的一座角楼,建筑别具一格。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角楼建于明代内城的东城墙和南城墙结合处,突出城墙外缘的方形台座上。台高12米,底边长39.45米,上边长 15米。楼沿城台外缘转角建造,高 17米,平面呈曲尺形,东西长35米,南北长35米,宽16米,建筑面积700余平方米。四面砌砖垣,重檐七檩歇山顶,两条大脊于转角处相交成十字,灰筒瓦绿剪边,绿琉璃列脊饰兽头。楼体外侧辟有4层共144个箭窗,亦称射孔。楼体内侧 (背面)出抱厦,亦相连成转角房,辟2门,一向西,一向北。门上设直棂窗。楼内立两排金柱20根,是角楼的主要承重骨干。金柱都是由楔形木包镶八棱形木心拼接而成,底径70厘米,上径45~50厘米。金柱上承三层架梁,每架梁的西端有桁、垫、枋,形成角楼主体框架。外金柱一侧沿箭窗由承重枋隔为 3层,承重枋之间由四根楞木横向联接,上铺楼板,站在楼板上可从箭窗向外投射和瞭望。角楼城砖大小一致,规格为43×24×12厘米。有些砖的一头印有嘉靖、隆庆等年号或窑记、私人印记等。
建国后城墙逐段拆除,东南城角一带亦因1958年新建北京火车站受到影响,只保留了角楼城台和迤西近百米的一段城墙,当时由文物管理部门作了一些简单的保护措施,残留的角楼和城墙并未遭到破坏。只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到人为的破坏,再加年久失修,圮败日趋严重。1981年由政府拔款修缮,1983年修竣。根据不改变原状的修缮原则,恢复了民国年间修缮后的旧貌。并设立了保管所,筹备展览,对社会开放游览。
1958年文物管理部门对角楼以及城墙采取了一些简单的保护措施。1981年国家拨款对角楼进行了全面修缮,1983年竣工,并设立了保管所。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