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上的清明节游兴正浓
图1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南宋·高翥《清明日对酒》)。清明节,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是祭祖扫墓的日子。其实,在古人看来,清明不仅是祭祖之日,还是出游之日。《历书》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因此得名。”清明日,万物长,百花开,当真是游春的好时节。所以,古人把他们的游兴也绘制在了瓷器上,使得瓷上清明也氤氲着春天的芬芳。
打马游春丽人行 “问西楼禁烟何处好?绿野晴天道。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探莺花总教春醉倒。”这是明代诗人王磐的《清江引·清明日出游词》,写的便是清明时节,晴天绿野,杨柳依依,美女如云,秋千荡漾的情形。图1是一只清代康熙年间的青花将军罐,它高40.5厘米、底径18.7厘米、口径13.4厘米,描绘的便是春日仕女打马出游图。只见风含情,柳含笑,有仕女五六人,“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她们骑着马,在乡间野外游春,马儿欢腾,有的踢踏,有的欢腾,有的驻足,热闹非凡。更奇怪的是这些骏马,身上都有深蓝色斑点,看上去是那么与众不同。
携子出游乐陶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这是宋代学者程颢的《郊行即事》,写的便是清明时节,柳巷乱红,春山四碧,流水悠悠之美景。图2是一只清代光绪年间的浅绛彩赏瓶,它高23.5厘米、底径10.4厘米、口径8.5厘米,描绘的便是一老者携子孙出游的情形。只见桃红柳绿,春意盎然,亭台楼阁,如诗如画,一鹤发童颜的老者,由两个憨态可掬的孩子陪同着,正在野外赏春。在瓶的另一边,还有题诗——“别营金马多华日,花前常伴子孙游”。在古人看来,不仅要福寿双全,更要子孙兴旺,才是人间最幸福的事情。
清明雨中寻酒家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是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描写清明时节,出游遇雨,想避雨酒家的事情。图3便是一对民国年间由制瓷名家王大凡所制的粉彩瓷,高46.3厘米、口径11.1厘米、底径13.7厘米,描绘的正是杜牧诗意。只见云遮雾罩,细雨纷纷,远山朦胧,篱笆静默,柴门犬吠,柳枝低垂,槐树生长,一中年文士正在问路,牧童指向远方。还有一个更小的孩子,好像还少不更事,手拿柳枝,只管自顾自玩耍;牧童座下的老牛,它不管人世间的事情,抬蹄只管走着。
清明印象民俗风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这是南宋诗人吴惟信的《苏堤清明即事》,宋朝的繁华从中可窥一斑。当然,宋朝的民俗风还要看北宋画师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图4是一只清代乾隆年间的珐琅彩盘,直径35.1厘米,图案便是“清明上河”之再现。只见红绿鲜明,房屋错落有致,人物并行不悖,清晰可见,真是美轮美奂。左上角有“清明上河图,大宋宫廷画家、翰林大学士张择端”,底部有“大清乾隆年制”的字样。
无论瓷上清明是怎样的风景秀美,或者千姿百态、各具形态,文化都要传承下去,美好的记忆也要传承。而这些藏品,早已成为文化的载体,永恒的记忆。
图2
图3
图4
责任编辑:小明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