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京城——烹一锅名叫冬至的文化饺子

12月22日便是冬至了,临近冬至的19日,北京市西城区93号院博物馆特别策划了一场“冬至京城”京味文化讲座。讲座将邀请北京玩具协会理事、民俗文化专家朱铁成先生做客93号院博物馆,为大家讲述关于冬至的传统民俗和节庆文化。冬至(Winter Solstice),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公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12月22日便是冬至了,临近冬至的19日,北京市西城区93号院博物馆特别策划了一场“冬至京城”京味文化讲座。讲座将邀请北京玩具协会理事、民俗文化专家朱铁成先生做客93号院博物馆,为大家讲述关于冬至的传统民俗和节庆文化。


      冬至(Winter Solstice),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公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


      冬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南端,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南纬23°26')。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阳光最少,比南半球少了50%。北半球的白昼达到最短,且越往北白昼越短。杜甫有诗云“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浮灰。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俗话说:“冬至到,吃水饺。”相传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张仲景是南阳稂东人,他著《伤寒杂病论》,集医家之大成,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张仲景有名言:“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东汉时他 曾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后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其返乡之时,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 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娇耳汤”医治冻疮。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 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 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冬至即来,光有饺子助兴岂不略显单薄,古人饮酒尚且作诗吟词,今人冬至吃水饺当然也应有文化相佐。除了营养丰富的文化讲座之外,93号院博物馆还会备好茶点,准备好歘羊拐、升官图等传统游艺项目,让大家能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享受一场传统文化盛宴。


      诸位有品老饕,约否?


冬至京城——京味文化系列讲座

主办单位:93号院博物馆

支持单位:大栅栏琉璃厂商会、中国文物网、琉璃厂古玩艺术品交易网、北京玩具协会

主讲嘉宾:朱铁成

讲座时间:2015年12月19日14:00-16:00

讲座地点:93号院博物馆

门    票:免费参观

活动咨询:8610-83197501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责任编辑:小蓝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