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为何吴越地区原始瓷器型多仿青铜礼器

对比分析考古发掘出土的原始瓷器形,我们发现原始瓷存在大量的鼎、尊、罍、簋、匜、鉴、盂、豆等仿青铜礼器的器物,至春秋、战国时期也有一部分钟、錞于等仿青铜乐器。吴越文化区域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青铜兵器,为什么少见青铜礼器,却多有仿青铜礼器的原始瓷呢?这一现象又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战国原始瓷盖鼎

 

      商至周,由于统治阶层对礼制的加强,一些用于祭祀和宴饮的器物,被赋予特殊的意义,成为礼制的体现,这就是所谓“藏礼于器”,这类器物被称作“礼器”。礼器则以青铜礼器为多见,其有六大类:炊器、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和杂器。对比分析考古发掘出土的原始瓷器形,我们发现原始瓷存在大量的鼎、尊、罍、簋、匜、鉴、盂、豆等仿青铜礼器的器物,至春秋、战国时期也有一部分钟、錞于等仿青铜乐器。吴越文化区域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青铜兵器,为什么少见青铜礼器,却多有仿青铜礼器的原始瓷呢?这一现象又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浙江省安吉县博物馆原馆长程亦胜称,从大量的考古发现可看出,青铜礼器主要集中在中原地区和北方一带,而长江下游地区特别是吴越文化区域基本不见青铜礼器的踪迹,即使偶尔发现一些青铜礼器,大家也都认为这些青铜礼器是从中原带过来的,或受中原影响所至。

 

      为何会存在这样的现象呢?程亦胜认为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客观原因就是吴越地区铜矿资源比较稀缺,程亦胜说,“长江下游地区包括吴越地区的铜矿资源比较稀缺,铜矿储存量小,加之生产力水平较低、冶铜技术手段相对滞后等方面的原因,使得铜原料的使用更加紧张。受地域客观条件所限,吴越地区铜矿资源紧缺,他们不得不把这些紧缺的铜原料用于制造兵器。”

 

      “精致”一向是吴越人的追求,这一追求在制造兵器上也未能免俗。“商周时期最精致的青铜兵器多出自吴越地区,正如众所周知的越王勾践剑、吴王夫差剑和吴王夫差矛等都是上好的、顶精致的兵器”,程亦胜称。

 

      商周是礼制流行的时期,特别是自周代伊始,为配合政治上维护宗周统治的分封制,周公旦在意识形态领域进行了全面革新,将上古至殷商的礼制进行大规模的整理、改造,创建了一整套具体可操作的礼制,包括饮食、起居、祭祀、丧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被纳入“礼”的范畴,使其成为系统化的社会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并在其统辖范围内全面推行礼制之治。从而形成孔子所景仰的“郁郁乎文哉”的礼制文化。

 

      所谓上行下效,在大环境大氛围的影响下,吴越地区的人们也必须知礼懂礼,并按照礼制规范自己的行为。“商周时期礼制非常流行,礼制也是那个时代必须尊崇的制度。吴越地区也深受这种礼制文化的影响”,程亦胜道。

 

      礼器是礼制的重要内容及表现,进入商周社会后,礼器有了很大的发展,成为“礼治”的象征,如在《周礼》和《仪礼》等文献中,具体记载了西周青铜器的礼制。礼器为王室及上层贵族所专用,是古代汉族贵族在举行祭祀、宴飨、征伐及丧葬等礼仪活动中使用的器物,礼器的组合与数量的差异也是明辨身份、划分权利地位区别的重要表象。
吴越地区少有青铜礼器出现,到目前为止出现的青铜礼器仅吴王光鉴和吴王夫差盘等为数不多的几件,但这一地区却出土大量精美的青铜兵器和数量颇多的仿青铜礼器的原始瓷,这是为什么呢?“对于吴越地区的贵族们来说,备齐礼器也是遵守礼制的重要表现,但礼器大多使用青铜器,而铜资源在吴越地区又比较紧缺,可礼制又不能不遵守,那么吴越人怎么办的呢?他们用仿青铜礼器的原始瓷来代替青铜礼器,来表达展现他们的礼制观念”,程亦胜称,因地域条件所限和铜资源的紧缺,造成吴越地区的人们不得不用原始瓷仿制中原地区的青铜礼器,表现吴越地区的礼制文化、彰显吴越贵族的们社会地位。这是为什么吴越地区的原始瓷出现大量的仿铜礼器的根本原因。

 

      程亦胜

 

      程亦胜  1953年生于浙江省安吉县,中共党员,副研究馆员。原浙江省安吉县博物馆馆长、安吉县文物保护管理所所长,中国博物馆学会会员,浙江省考古学会理事,越国文化研究会理事。2005年度“浙江省文物工作先进个人”。

 

      程亦胜长期从事田野工作,侧重于商周考古,多次主持古遗址、古墓葬的发掘整理,为国家抢救保护了大量的珍贵文物。主功越国文化研究,造谐颇深、成果丰硕。《早期越国都邑初探——关于古城遗址及龙山墓群的思考》、《安吉古城土墩墓考古调查》、《安乐遗址出土玉器分析》、《山区古民居保护管窥》等多篇学术论文先后发表于国家和省级专业刊物,主篇出版了《安吉文物精华》。

责任编辑:八宝钿 (本文为中国文物网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