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鉴定:眼学和科学谁更靠谱
眼学与科学
古玩鉴定那些事
中国的古玩鉴定是一个大江湖,三教九流,花样百出,投机、造假、为钱而鉴定等现象层出不穷。
而“古玩鉴定中的‘眼学’与‘科学’的问题”更是大家争论的一个焦点,比如对于专家的质疑,体制内与体制外的相互斗争,传统专家与现代科学之间的彼此怀疑等……本刊记者近期采访了方方面面的业内人士,他们从不同的视角来探讨“古玩鉴定中‘眼学’与‘科学’”这个话题,揭示古玩鉴定中的多面性和复杂性,呈现给读者一些发人深省的思考。
偌大的古玩鉴定江湖丛林里,三教九流无所不有,这个江湖丛林从来不乏争议。再怎么优秀的专家也有“打眼”的时候,再怎么精密的仪器也有无法判定的难题。而中国文物仿制造假随着科技手段提升,越来越高明。整个古玩鉴定业又缺乏行业规范,一地鸡毛,乱象丛生。
“眼学”和“科学”,谁更靠谱?
许多人对艺术品市场望而生畏,敬而远之,总觉得这个市场水太深,唯恐上当受骗,不敢涉足其中。这种状况客观上造成了艺术品流通只是少数人的游戏,制约了艺术品市场的健康发展。
专家频“打眼”
在古玩收藏鉴定活动中,最常用的是“眼学”,即以专家们的眼力来区分藏品是真品还是赝品。鉴定过程中,专家们需要灵活运用自身的思维和感官,对同类真品进行回忆,对相关知识进行比较,对实践经验进行印证,使“眼学”发展成为一门高深的学问。
在文物市场上,鉴定是关键环节。但在这个关键环节上,却没有一个专门的文物鉴定法,不能对鉴定部门、鉴定专家的资质、鉴定的程序、鉴定失误的赔偿等作出明确规定。于是,一批所谓的鉴定专家,只认钱、不辨假,以至给赝品发“鉴定证书”的事例频频发生。
2011年12月1日,安徽霍邱县城关镇居民魏某向该县公安局经侦大队报案称,有人利用假文物对其实施诈骗。由于证书制作规范,魏某信以为真,以2万元的价格购买,后该藏品经四川省文物鉴定中心鉴定为赝品,魏某找到郑某后,郑某不承认,认为其有安徽省文物鉴定部门的鉴定。
《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或言鹿,高因阴中诸言鹿以法。后群臣皆畏高。”
这样“指鹿为马”的事情在古玩鉴定圈屡见不鲜。曾有5名国内文博界知名专家,隔着玻璃鉴定一件玉衣,拿了几十万鉴定费,即联名签署一份价值24亿人民币的证书。犯罪分子以此为依据,骗取10亿银行贷款,造成银行近6亿元的损失。
玩收藏的,难免不“打眼”——“打眼”也是收藏者的必修课。打眼关系到专家的眼力和声誉,可悲的是,有些专家不顾声誉而有意“打眼”。2009年郑州的兄弟俩在某鉴宝节目海选现场找专家鉴定家传古画。专家说古画是赝品。随后,在专家的牵线下,两兄弟以17万元将古画卖给了专家的朋友。一年后,他们发现这幅古画竟拍出了8700万元高价。
说古董鉴定市场是一个“丛林社会”并不为过,这个市场是专家林立,鱼目混珠,毫无规则可言,一切向钱看。
责任编辑:小萌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