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艺术家来了:洗牌的时刻到了
贾蔼力的《疯景1号》,在苏富比香港2014秋拍中以1180万港元成交
年轻艺术家,似乎天生就担负着先锋、前卫的职责,当人们面对各种危机与困境时,要义不容辞去冲锋陷阵。
尤其在2014年,用那句大家都熟悉的俗语“冰火两重天”来形容再恰当不过了:艺术市场的调整行情已经是整整3年了,在拍卖场上,总成交额仍然在持续收缩,而且是以加速度的态势沉沦;而一级市场却空前活跃,其最突出的标志就是一度冷寂的艺博会市场再度繁荣,仅9月的上海就有6-7个小型艺博会扎堆举行。尽管如此,这些拍卖会和艺博会却有共同的焦点,那就是年轻艺术家。
记得那还是在6年前的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引发华尔街金融危机,其冲击波震荡下,当年10月初香港苏富比的秋季大拍上出现了空前绝后的冷场。当时我所在的媒体与北京保利一起在新保利大厦联手开了一个论坛,题目是全球金融危机冲击下的中国艺术市场。论坛上,不仅画廊、拍卖行的老总蜂拥而至,艺术家、策展人对这个话题也十分关注,连批评家也都纷纷与会发表高见。众说纷纭中,有一种声音给笔者留下深刻印象:当代艺术需要洗牌,要发掘新一代的年轻艺术家!
在中国艺术市场的发展历程中,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早有先例,如1990年代草创的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刚刚在1995到1996年“起蓬头”,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就给了当头一棒。好在当年这场风暴在经济上对中国内地影响不大,只是让艺术市场蛰伏了好几年。时隔11年后国际金融危机卷土重来,其影响已今非昔比:中国经济因加入“世贸”而融入全球,难以再全身而退,而当时堪称艺术市场风向标的当代艺术板块最具国际性,受到直接冲击实为题中应有之义了。不过阴差阳错,2009年中国政府出台了4万亿救市计划,让中国经济在高负债与高通胀的背景下迎来一波投资狂潮,中国艺术市场也进入了狂飙突进的“亿元时代”。
在当代艺术板块中,洗牌这个议题似乎被搁置:“尤伦斯珍藏”等西方私人收藏登上拍卖台,许多在1980、1990年代卓有成就的50后与60后艺术家,他们的早期作品纷纷创出新高。然而,洗牌其实已经开始:他们的新作并未得到市场的认可。与此相反,那些新世纪特别是2010年代登上艺坛的年轻艺术家却逐渐进入公众视野,终于成为市场的焦点。
潮起潮落,这洗牌的过程为什么要经过6年?这首先与当代中国的高速发展带来历史的断层有关。记得当年采访著名批评家高名潞,他用“辫子”来形容这种断层现象:中国社会的快速转型,让那些历史的断层像姑娘的辫子一样交织在一起。艺术发展的历史进程,借助艺术家的代际更替来实现。
另一方面,新一代艺术家最突出的特征是“个人化”,与生俱来的则是年轻人多元的价值观与风格各异的艺术语言。笔者之前撰文纪念过的傅蕾蕾,也是80后画家,她用漫画写下只有自己能看懂的日记,还把绘画过程当作“疗伤的法宝”。她的画被视为同名美国电影的主人公杰森画笔下的《兔子洞》,是与现实“平行的世界”。显然,市场对他们的认可需要时间和过程。有趣的是,艺博会上的热门,大多是80后甚至90后的艺术家;拍卖场上则是70后艺术家最夺人眼球,如贾蔼力的作品《疯景》,就在苏富比香港秋拍夜场中拍出了逾千万元的高价。拍卖场上的洗牌总是显得那么夸张,那么耸人听闻。
责任编辑:小赖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