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道正心 墨韵风神 李墨染写意花鸟展于一画山房美术馆开幕

2015年1月5日,当代著名花鸟画家李墨染画展在一画山房美术馆开幕,本次画展共展出李墨染写意花鸟作品50余幅。李墨染的大写意以书入画,蒙养笔墨,锻炼胸襟,以独特的审美视角,展现质朴自然、雅拙苍洁之美。体现了当今中国大写意花鸟画的发展中对精神的注重和形式的探求。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画展开幕

       中国文物网讯 (编辑于水秀)画道正心,墨韵风神,李墨染写意花鸟展于一画山房美术馆开幕。北京一画山房美术馆王霄峰等书画界朋友参加了开幕式。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李墨染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北京一画山房美术馆王霄峰致辞

       李墨染,原名李明,当代著名花鸟画家、书法家、篆刻家,自幼习书画,继而攻篆刻、诗词,师承王明明、石齐等大师。此次画展共展出李墨染画作共50余幅,李墨染属于出道甚早的画家,20多岁就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展出后受到社会各界及画坛的好评。他凭着对绘画的热爱,笔耕不辍,研习不止,艺事得以日新月异的发展。李墨染的花鸟画立足于传统,他选择的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他说“作为艺术家,应该踏踏实实,首先要学会做人,其次是做学问,然后是练习书法,最后才是画画。艺术不要去做哗众取宠的把戏,只有在日积月累中锻炼笔墨才能有好的成绩。”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李墨染作品

       李墨染的作品继承了清代个性派画家中情趣盎然、雅俗共赏的传统,上溯陈白阳、周之冕,下参吴昌硕、虚谷等诸家,甚至承接潘天寿的衣钵,以线造型,生动活泼,富平常心而多生趣。造型多姿,运笔多变,用色鲜艳,画面和谐。一位画家的画风往往是一个人世界观的展现,李墨染就是这样,在这样一个快速的经济时代,出淤泥而不染,耐得住探寻艺术的那份寂寞,显然,他追求的是艺术的更高层次。李墨染的每幅作品,都是对于大自然真情实意的描绘。画面澄净空灵,他善于中锋用笔,笔力强健,水墨淋漓,设色清雅,韵味浓烈。他的画中,不难看出其深厚的文学、书法、篆刻的修养与功底。

       北京东联盛世宝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雍有广在谈到这次画展时表示“画展的举办是对画家学术能力的展现,对于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弘扬中国的水墨文化是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也正是由于有着千千万万像李墨染这样的画家,中国的传统水墨才得以发展。”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李墨染作品

       李墨染在谈到水墨写意画的时候表示“当代水墨画的发展仍要沿袭古代的水墨精神,创新应该是有水之源的创新,不能去走捷径,走捷径是一种错误的传承方式。我的创作形式是对古人的学习,中国古代水墨画已经发展到很高的水平,这在当今社会是难以超越的。我认为要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这样的创新是水到渠成的。另外,要提高画家自身的修养、学识等等,当我们的修养、学识达到一定高度,画面上的变就是自然而然的,并不是刻意去改变。另外一点,我感觉外行人是读不懂写意画的,写意画是一种对胸中臆气的表达,是一种积淀的外现,我们所看的大写意,线条有些随便,画面有些凌乱,这些都不是表面上的简简单单,而是一种思想感情的表现。外行看不懂很正常,中国画是一个综合艺术,包括诗书画印,很是复杂,写意画创作要以书法入画,必须要有修养来积淀。个人认为作画要先做人、做学问再作画。”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李墨染作品

       自由学者方先生表示“艺术就是表达一种美,艺术要传达一种美,没有这种美,这种艺术就是没有用的。中国的艺术是中国文化的体现,墨染先生是数十年如一日,扎扎实实的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国水墨艺术,他并没有渲染技巧,而是从自己的心出发,将自己对万物的悟性注入到画面表现之中,只有这样,人沉稳了,心沉稳了,笔墨自然沉稳。墨染绘画承袭吴昌硕、潘天寿的绘画风格,他的画面中处处体现这些名家的个性,比如他的用笔沉稳,构图的开合既有潘天寿的影子,又有吴昌硕的影子,画面中突兀的飞鸟又有八大山人的影子,但是他也并不是完全模仿,而是转化为自己的绘画语言,用一种小写意的笔法画出了大写意的气象。中国的写意,写的是一种意象,意象来源于我们的心,而墨染先生做到了这一点。”

       名家评说李墨染写意花鸟画


       著名教育家、书画家、国学大师、中国书协名誉主席、西泠印社社长启功曾表示写意花鸟主旨是写意寄情,于书法用笔,体悟写意精神,从而获得品位,格调很高的写意花鸟作品。李墨染的作品笔墨苍劲纯厚,格调很到,路子走得正,很好!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北京画院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王明明对于李墨染的画表示无论一个人什么,只要路子走正,坚持走下去,那个位置就是你的!首先肯定李墨染传统的笔墨功夫很扎实。起点高,品位自然也高。用笔苍劲、线条老拙、厚重。

责任编辑:水秀 (本文为中国文物网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