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邮票价格因素多 认可度很关键

国庆节、万圣节、APEC会议,最近的节日和活动出现了扎堆现象,邮票市场也热闹起来。特别是新的交易形式的出现,使得冬季来临,邮币市场依旧火热。记者在福丽特邮币市场了解到,14年邮票价格整体偏低,特定题材的价格没有出现太大变化。那么影响邮票的价格因素有哪些?为什么有些邮票出现天价,有些邮票却是被束之高阁?

       中国文物网讯(编辑 于水秀)“现在的邮票市场可以说越来越开放,特别是在电子交易产生之后,与股市的感觉差不多”福丽特邮币市场商户彭琪说。“这一季度的邮票市场较上一季度出现涨幅,这说明有大的投资商进入到邮票市场,继而产生波动,影响邮票价格的因素除了市场调节外,还有很多如年代、题材、发行量等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市场邮票与邮局邮票


       “市场邮票价格一般由市场掌握,比较灵活,同类邮票在不同时段的价格不一样。邮局邮票的价格则是以票面上的价值为准,所以一般邮局价格低于市场,这其实是对市场有一定冲击的。但有时也会出现市场低于邮局的状况,如发行邮票题材不好,比如我国曾经发行过一种唐卡邮票,这种邮票确实有艺术性在里面,因为了解的人不多,感兴趣的也不多,致使其关注度非常低,所以现在市场上的价格低于邮局邮票价格”。


       “APEC邮票在市场上并没有大家想象的受欢迎(并不是它不受欢迎)”在谈到这次APEC会议纪念邮票时,张梅琼说。“纪念邮票有着纪念意义,在整体上比其他种类的邮票受欢迎,但是相对于世博会纪念邮票与奥运会纪念邮票的受欢迎程度,APEC邮票在市场上并不是很受欢迎,原因有两点,第一,APEC召开时间间隔不确定性,距离上次在中国召开间隔时间较长。这种国际性大活动,一般间隔时间长,只有再次回到中国时,这类题材的邮票价格才会升值,时间间隔长,关注度就会大大降低,导致市场价格并不是很高。第二,这次会议邮票出现了单枚发行,整版较少,现在邮票收藏大部分都是整版收藏,单枚收藏的意义不是很大。”


       年代与发行量、存世量对价格的影响


       年代:80年之前的邮票价格一般比较贵,行情也比较稳定,有些甚至是一直在涨价。“年代对邮票的价格肯定有影响,我国第一张邮票出现在清代,大概在1878年,一枚1900年左右的邮票价格,肯定要高于现代部分邮票,那个时候的邮票存到现在算是文物,除了必要的邮票收藏价值,还有一点就是历史文化价值,所以年代久远的邮票价格一般会比较高。”


       发行量:国家对于邮票的发行量是有一定政策的,邮票的发行量要与市场的需求量成正比,当一种邮票出现过热情况的时候,国家会通过增加发行量,控制邮票市场的投机倒把现象。一些老的邮票由于发行量较少,价格一般很高。


       存世量:有些邮票的发行量并不小,但是价格依然高的原因是因为存世量稀少,所谓邮票的存世量,是指邮票的发行量减去通信使用消耗及其他自然损耗后的存量。这些邮票一般时间较为久远,在使用中消耗过多,以致存世量稀少。


       要想走得俏,认可度很关键


       有些邮票的发行量、存世量等都不占优势,但依然走俏市场的原因是题材好,有较强的认可度,受关注度自然高。80年的猴票,至今价格依然在不断上涨就是因为,这是第一张生肖邮票,每一个国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生肖,在中国已经形成了一种生肖文化,并且得到国人的广泛认同。由于生肖邮票间隔时间短,每年一次,所以生肖邮票在邮票收藏中风采依旧。“古画邮票的走势还不错,是因为这类邮票的收藏价值较高,对于普通百姓来讲,古董字画价格很高,没有收藏能力,但是古画邮票,既便宜,又可以满足艺术收藏,因此较为抢手。同样抢手的还有四大名著中红楼梦题材的邮票,因为其文学类的题材,广泛的传唱度,以及邮票画面较强的审美性因此较受欢迎。”商户张梅琼介绍说,“另外,最近几年中国梦的邮票也收到欢迎,因为国家现在在大力提倡中国梦,这与时代主流是相吻合的,因此会受到较多关注。”

 

       (本文观点为受访者观点,与本网站无关)

责任编辑:水秀 (本文为中国文物网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