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越窑青瓷羊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从三国时期到西晋,青瓷工艺的中心一直在江浙一带,制瓷技术相当成熟。如南京西岗晋墓所出土的40余件造型精致的瓷器中,青瓷羊的釉质匀净无瑕,光彩晶莹;青瓷带盖小盂通体施釉,压印斜方格纹,盖纽上塑出一对雏鸟,生动可爱,十分精巧。

  西晋时期,在浙江境内形成越窑、瓯窑和婺州窑三大窑系,所产青瓷釉色大都为淡青色或青白色,恬淡清雅。婺州窑青瓷在红色胎土上施化妆土,使烧造的青瓷釉层饱满滋润。德清窑的崛起及宜兴均山窑的壮大,反映出两晋青瓷已趋于普及。

  江浙的青瓷在东晋时期得到更大发展,相对于西晋而言,施釉厚而均匀,呈现较深的绿色,并开始出现全釉瓷器。在明朗的青色釉中,饰以规则的褐斑釉,色彩纯净、明丽、雅致,装饰风格尤为独特。瓯江一带青瓷,釉色淡绿中泛蓝,为“翠峰天青”的开端。

  羊是人类最早饲养的动物之一。古人以“马牛羊鸡犬豕”为六畜,说明其在古人心目中的重要位置。羊可承载艺术,因此很早便走入人类视野,斑驳的岩画中,有它们壮硕的身影。从商代的“四羊方尊”、“三羊铜罍”,到汉代的“羊形铜灯”、唐代的“三彩陶羊”,羊的各种形象更是随处可见,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艺术形象之一。

  上图中这件青瓷羊形烛台,是笔者家乡海盐县博物馆的藏品,为西晋晚期越窑青瓷风格。整个器型为羊状,高14厘米,长15.6厘米。躯体肥壮,四肢蜷曲作跪卧状。跪伏的羊,是温顺谦卑的象征。羊身饰疏密相间而又对称的线条纹和卷毛纹,深浅层次分明,雕刻生动有力,羊屁股正中隆起一鸡心形,上饰人字条纹,代表羊尾。整座造型优雅生动,形体健美,神态逼真,温柔敦厚。该器胎质坚硬细腻,胎呈灰白色,施青黄釉,釉质细润,釉层均匀发亮,胎釉结合牢固,是一件不可多得的青瓷佳作。多数学者认为此器是插蜡烛用的烛台,羊顶上开一小孔,内灌注蜜蜡、油脂或是插放蜡烛所用。但也有学者认为是一件盛水器。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