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丽华

一谈到土楼,杨丽华就眉飞色舞,情绪激动。作为多年的文物保护与研究者,杨丽华对土楼有着无限热爱,她时时关注着与土楼有关的消息,并不遗余力地宣传土楼,推介土楼。

杨丽华:为文物抗争的女人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006年夏天,短短3个月时间里,漳州频受台风侵袭。大风与强降水不仅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也给许多珍贵的文物带来灭顶之灾。台风让我们再次关注身边无言的“宝贝”,也让一个女人成为“焦点”,她就是漳州市文管办副主任杨丽华。

 

      8月4日,漳州文庙,清冷无人。第六号台风“派比安”带来的雨水顺着飞檐洒下,几棵寂寞的花草在雨中孤立,摇曳。漳州市文管办就设在大庙入门的右边,一排红色的木房子古色古香。杨丽华就在那间堆满书物的窄小的办公室里操持着她的文物事业。

 

      土楼之爱

 

      一谈到土楼,杨丽华就眉飞色舞,情绪激动。作为多年的文物保护与研究者,杨丽华对土楼有着无限热爱,她时时关注着与土楼有关的消息,并不遗余力地宣传土楼,推介土楼。

 

      杨丽华说,漳州土楼与永定土楼各有特色,漳州土楼有闽南深厚的文化内涵,永定土楼融入客家文化特质,它们都是福建土楼的一部分,同为生土楼的归属范畴,在文物保护上应不分地域不分距离,以保证土楼文化的整体性。

 

      杨丽华有这样的眼光与胸怀。每次有国内外专家和游客来察看漳州土楼,到南靖,她都会把一桥之隔的永定土楼介绍给他们。对于多年的“土楼之争”,杨丽华认为,要尊重历史文化渊源,摒弃偏见和人为的“扭曲”,文物宣传与保护过程中自我膨胀、狭隘的思维都是有害的。

 

      访谈中,杨丽华接到了来自北京的罗哲文教授的传真,这是罗老应杨丽华的邀约特地为南靖县即将出版的《南靖土楼》一书写的序。被誉为“中国建筑大师”的罗哲文教授是著名的古建筑保护与研究专家,也是我国国徽的设计者之一,他曾多次来漳州考察土楼,十分赞赏杨丽华的工作热情,并给予许多鼓励和帮助。

 

      这几年台风频繁,危及许多古老的土楼,但杨丽华说,土楼的人为破坏远比天灾可怕。她说历经风雨的土楼最怕的是火,只要一着火,土楼就可能毁于一旦。诏安井北楼、新坎楼,平和溪东楼在“碧利斯”的袭击下倒塌,以及不久前南靖梅林土楼的失火事件,让杨丽华伤心不已,痛惜之情溢于言表。

 

      文物之恋

 

      漳州是历史文化名城,各级文物保护单位近600处,最为久远的遗迹传自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

 

      1968年,杨丽华到漳州“红军进漳纪念馆”当讲解员,那时的她只有十四五岁。而在此后的30多年里,她几乎与漳州文物“不离不弃”。1997年,市文管办成立,而这时,漳州旧城改造的步伐加快了,许多文物古迹面临着被拆被毁的命运,杨丽华也展开了她与开发商之间的文物“争夺战”。在被一些人视为“臭鱼烂虾”的古建筑与巨大的商业利益面前,“身单力薄”的杨丽华曾哭过,与人激烈争吵过,在轰鸣的机器面前,这里喊“停!停!停!”,那里喊“停!停!停!”,那叫喊里包含了多少坚定和无奈,那是“一个人的战争”!泼辣的杨丽华左冲右突,当仁不让,为此也保下了许多珍贵的文物,保护了漳州文化的历史。

 

      有一次,市里因规划需要欲拆掉八卦楼边的姜公祠。据史料记载:“姜公名姜谅,明成化十五年(1479年)奉旨到漳州抗灾,出任漳州知府,励精图治,政绩卓著。”姜谅深得百姓拥戴,在其尚在位时,漳州百姓就自发为姜公建祠供奉,此祠绵延至今已500多年,是市文管办挂牌的文物点。在规划讨论现场,当着许多部门领导的面,杨丽华与时任市长的何锦龙据理力争:“漳州五百年来只出现了一位百姓在其生前就为其建祠的‘市长’,他是漳州古代的谷文昌。他的祠堂不能在五百年后由另一位市长拆掉。”尽管当时现场气氛有些尴尬,但何市长第二天还是特意约请杨丽华和有关部门负责人商讨姜公祠的迁建事宜,并最后批准了杨丽华的请求。事后,杨丽华觉得自己十分“不礼貌”,为此感到不好意思,但姜公祠保住了,她也因此而开心了好些日子。

 

      杨丽华说,文物集历史、科学与文化价值于一体,是需要细心呵护的事物。在市文化部门的努力下,第五批、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漳州共有19处文物成为“国宝”,市文管办在全市范围内挂牌的文物点有1000多个,而这些成绩里面,杨丽华功不可没。那些日子,哪里有破旧的文物,那里就会出现杨丽华的身影。为着文物,杨丽华经常四处奔波,力求取得各级政府的支持,并向国家文物局等有关部门争取了大量的资金,保护、修葺古物。这几年,人们对文物的保护意识已明显加强,更多的人热爱文物,并加入到保护文物的行列中来,杨丽华为此倍感欣慰。

 

      事业之忙

 

      我们的访谈不时被电话铃声打断,杨丽华一边工作一边接受我们的采访。最后一个电话铃声响起时,外面正下着瓢泼大雨。电话里说,有一艘运砂船卡在江东桥下,可能危及桥墩安全。杨丽华一听,脸色大变,立即叫上同事小林:“快快快!去江东桥!”此时已是中午12点,杨丽华手忙脚乱地上了车,直扑雨中。

 

      为着文物,为着人们的精神家园,杨丽华赶在雨幕重重的路上……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