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康信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韩康信,男, 1935年9月13日生于日本名古屋。籍贯:江苏镇江

 

  职称:研究员  

 

  学习经历  1957年考入上海复旦大学生物系人类学专业学习1962年毕业

 

  工作经历  1962-1973年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古人类室工作;1973-1995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退休后回聘至1999年;2000年至今被上海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聘为客座教授和兼职教授。  

 

  学术职务  曾任考古所学术评审委员和社科院研究生院考古系教授  

 

  研究方向 体质人类学,重点在新石器及历史时期古代人类的种族形成、分布及起源        

 

  学术成果

 

  已发表的专著和论文集有:

 

  1984年 《安阳殷墟头骨研究》文物出版社 (主要论文和多篇论文作者)

 

  1993年 《丝绸之路古代居民种族人类学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

 

  2000年 《渡来系弥生人のルーツを大陆にさぐゐ》 土井ヶ浜遗跡•人类学ヾエージアム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要论文作者)

 

  2005年 《中国西北地区古代居民种族研究》(第一作者)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年 《中国远古开颅术》 (第一作者)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9年 《宁夏古人学研究报告集》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9年 《丝绸之路古代种族研究》(增补版) 新疆人民出版社

 

  已交稿即将出版的专著:《新疆鄯善洋海墓地人骨研究》文物出版社

 

  另:发表单篇有关人类学的论文百余篇(地区包括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安徽、湖北、陕西、山西、甘肃、宁夏、青海、辽宁等省及香港)

 

  获奖情况 

 

  《新疆孔雀河古墓沟墓地人骨研究》(考古学报1986年第3期)获考古所1977-1991年优秀科研成果奖

 

  《丝绸之路古代居民种族人类学研究》(1993年新疆人民出版社)获1996年考古所优秀成果奖

 

  《中国最早的开颅术实例鉴定研究》获山东省科学技术奖

 

  《中国考古夏商周卷》、《中国考古新石器时代卷》、《新中国考古发现与研究》等多项集体项目获奖者之一

 

  荣誉称号 

 

  1. 获上海人类学学会2010年首届人类学终身成就奖

 

  2. 获1992年国务院颁发的社会科学突出贡献和政府特殊津贴证书

 

  3. 获1995年北京市归国华侨联合会颁发的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三十年荣誉证书

 

  学术自传

 

  1944年父亲受日本当局迫害举家归国。苦难的童年无法正规读书,解放后才有机会上学。中学毕业原本想考医学,无意中看到一份有关人类学专业的介绍,说这个专业与医学关系密切、且高于医学。就这样考进了复旦大学的人类学专业。我的第一个工作单位是中科院的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学研究所,我被分配到该所的古人类室工作。当时主持这个研究室工作的是扬名中外的裴文中先生和已是著名古人类学家的吴汝康先生。在1962至1973年这段时间,我受到了重要的专业训练,这些训练包括:外语学习(俄语、英语);野外考察(洞穴调查、发掘爆破、化石修理);打制资料卡片(学会图书资料的查询、搜集);对湖北巨猿、人科化石以及北京人第6个头骨的研究初步掌握了做研究工作的技能和方法。这一切为我后来的科研工作奠定了基础。

 

  1973年因考古所研究人类学的顔誾教授去世,我被调到社科院考古所。从1973年至1999年20多年间我主要的学术成果和创新点有如下几个方面:

 

  1.根据对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人骨的研究提出:大汶口和仰韶文化居民之间在体质形态方面的差异是在个别性状上稍有变异的同型变体,都可归入现代东亚类的大群内。指出原作者将他们分别归类为太平洋地区的波里尼西亚和南亚类群是不妥当的。

 

  2.通过对安阳殷代祭祀坑和中小墓人骨的研究提出:中原地区殷商人民在体质形态上基本可归类为蒙古人种的东亚类型,只是在祭祀坑的人骨中可能有来自不同方向的战俘、因而可能存在一部分北亚类和南亚类。与原作者将他们分为三大人种、五个类型的看法有所不同。没有确凿证据证明殷商人骨中存在西方来源的种族成份。

 

  3. 在甘青人骨的研究中发现藏族、至少是其东部的类型与中国西北、特别是青海卡约文化的人骨表现出十分近似的性质,提出现代西藏东部类型的祖先背景很可能与西北地区青铜时代的人群之间、而不是与印欧人种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

 

  4. 通过对山东地区周、汉代人骨的研究以及与日本古代人骨的比较,认为日本的“渡来系”弥生人与中国的周、汉代人非常相似,二者都可归类为东亚类群。相反,与日本绳文人之间差异很大。据此推测:日本的“渡来系”弥生人很可能与中国大陆东部沿海地区人群东渡日本有关。这与日本学者“渡来系”弥生人源自西伯利亚、华南和南亚的说法不同。

 

  5. 通过对甘、青、新地区大量人骨的调查和研究获得的结论是:大致在秦、汉以前,新疆境内的古代居民在骨骼形态上与西北地区、黄河流域的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他们的主体成分属于西方种族,东方的成分虽有发现、但相对零散、稀少。在新疆的西方人种成分中,来源也不单一。有证据表明:秦汉以前西方种族成分积极东进且规模较大、但未大规模进入黄河流域,而东方种族大规模西进已经到了历史时期。

 

  6. 对我国境内出土的大量古代人拔牙材料进行收集和整理并结合古文献有关的记录和比较分析,发现中国境内的拔牙风俗有随时代而“流动”的现象:这种仪式最早出现在山东-苏北一带的新石器时代,后一部分向东南沿海扩散、另一部分经长江流域向西南地区流动并一直保存在云、贵、川某些与僚-仡佬有关的现代少数民族中。日本人的拔牙在时代上晚了2千年,在日本弥生时代出现过与中国大陆接近的原始的拔牙形态,或暗示二者之间有过某种交流。

 

  7. 在进行古病理、创伤的研究中发现古代人头骨上有人工穿孔现象。一种是治疗性质的原始开颅手术(时代最早的发现在山东的新石器时代),一种是出于某种信仰截取死者头骨骨片。这种情况在国外早有报道,但在中国发现这种情况还是最近的事,它应该是中国古代原始外科手术和古人对巫术信仰方面的重要发现。

 

  心得体会

 

  1.半个多世纪以来无论是在考古所工作岗位上、还是退休后我都抓紧一切机会下田野、到基层搜集到大量人骨材料。这些材料不仅仅来自考古所野外工地,也来自许多地方单位。我认为取得足够的、丰富的第一手资料是进行科研工作和能取得上述成果最根本的一条;

 

  2. 不仅要重视和吸取国内前人的经验和成果、更要掌握国际学术动向、及时了解国外同行的研究成果并进行交流。为做到这点一定要打好语言基础。不仅学习英语、也要根据工作需要掌握其他语种。如做新疆的人类学研究不掌握俄语寸步难行。

 

  3. 人类学是一门冷僻和较枯燥的学科,不仅需要做长期的野外工作、还需要进行大量的测试、计算和数据分析...,吃不得苦、耐不住寂寞是无法胜任这项工作的。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