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二十年《清明上河图》研究述评


  三、关于图中广告行为的研究

 

  宋代是我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繁荣时期,京师开封乃“八方争凑,万国咸通”[26]之地,商业极为发达。伴随着商品经济的飞速发展,各种广告布满街头巷尾,这在《东京梦华录》和《清图》中均有反映。近年来,随着《清图》研究的深入,图中林林总总的广告行为也引起了研究者的兴趣。郭天昊先生认为《清图》中许多店铺采用牌匾广告的宣传形式,具体地介绍经营范围,突出自己的经营特点,是宋代专营店铺招牌广告内容的一大特色,对后世店铺的影响也非常深远。[27]彭景荣、肖红对图中各种广告形式进行了概述,指出宋代的广告无论是从形式还是内容方面都呈现出了繁荣景观,这是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充分体现。[28]郑传斌对宋代店铺广告的装饰艺术,尤其是招牌和幌子广告进行了深入探讨。[29]谢洁对图中所显现出来的广告行为及其使用手法进行了简要论述,着重指出印刷广告、店堂装饰、工艺展示等广告形式在北宋时期被商家应用得异常活跃。[30]研究者从不同的视角,对图中的广告行为进行了探讨,倘能再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分析广告密布背后的社会经济原因,必将有力地推动《清图》研究的深化。

 

  不少学者还对图中的招牌广告进行了研究,研究中最大分歧在于对“解”字和“饮子”招牌的理解。

 

  1.有关“解”字招牌理解的分歧

 

  《清图》中闹市区十字路口的一家店铺,屋檐下伸出一个广告招牌,上书一个大大的“解”字,非常醒目。数十年来围绕“解”字招牌的解读,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学术界对此有3种理解:1.“解”与“廨”同,大概是官吏办公的地方;2.代办运输的店栈。3.解库。周宝珠在《〈清明上河图〉与清明上河学》一书中对上述三种观点已予以归纳。近20年来,研究者在继承前辈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

 

  (1)“当铺”。朱家溍先生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就提出“解”为“解库”(当铺)[31],作者依吴曾《能改斋漫录》卷二“江北人谓以物质钱为解库,江南人谓为质库”等为据,立论太显单薄。近年来,刘坤太、周宝珠等先生结合清明时节东京开封的民俗习惯、画面内容,先后引用了《东京梦华录》、《春渚纪闻》、《能改斋漫录》、《湘山野录》中的史料,用大量翔实的论据进一步充实了该观点,[32]论证精到,有一定的说服力。但此观点遭到了李合群先生的质疑。[33]

 

  (2)“解盐”。河浚、彭景荣、肖红等持此种看法。他们认为“解”字招牌是解盐店的招牌,这是用产品的产地名称取代产品名称的一个典型例子,显示它为官府行销解州池盐。[34]诚然,当时开封一带确为解盐销售区,城区西部还设有都盐院,作此推测当有一定的合理性。

 

  (3)“解夏”、“解会”。孔庆赞先生倡导此说。孔氏认为,按照佛教习俗,从阴历四月十五日到七月十五日,禁止僧尼外出,应在寺院内坐禅学习禅法,称为“坐夏”、“度夏”等。到了七月十五日,“坐夏”结束,称为“解夏”。“解”字招牌,就成了“解夏”、“解会”的标志。[35]这种观点令人困惑:“解”字招牌在闹市区的十字路口,并非在寺院里面,“解夏”是寺院内部事情,无需对外宣传,况且佛门讲究清净,悬挂招牌不是多此一举吗?

 

  (4)“书铺”。李合群先生标新立异,提出此说。其根据是科举考试与“解”字密切相关。宋代诸州、府、军的考试称为“解试”或“发解试”;录取的指标,称为“解额”;解试合格称为“得解”;第一名称为“解元”。李氏进而推测“解”字招牌的店铺与为士子办理审验资格的书铺有关,并断定开封这种“解”字书铺一定不少。[33]李氏的想象力尽管比较丰富,但却有不少破绽。图中“解”字招牌的店铺较为狭小,门前冷落,如果是士子应举时户籍办理的公正机构,应当比较繁忙,因为办理公正手续具有时间的限制。其次,李氏文章中还提出开封这种“解”字招牌的书铺一定不少,却没有提供任何论据进行佐证。

 

  2.有关“饮子”招牌含义的争端

 

  《清图》中有几处卖“饮子”的摊铺,“饮子”究竟为何物?不少研究者试图予以解读。周宝珠先生用功最多,他旁征博引,对于什么是饮子、饮子的种类、做法、用途等都进行了详细的探讨。论著中征引了大量的史料,无疑是很费工夫的。最后他得出的结论是宋代的饮子多种多样,基本上以治病为主,当然也有防病健身的,为清热、防暑、去湿等。某些饮子具有后世饮料的功能。[11]孔庆赞先生认为,饮子是一种凉水的冷饮。[35]李祥林解释饮子即为汤药。[36]谢洁则主张饮子是中医汤药的一种。[30]从以上对“饮子”含义的争议看,周宝珠先生的解释最为全面,也更令人信服,因为仅从画中几处有限的“饮子”招牌无法判断为冷饮还是汤药。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