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二十年《清明上河图》研究述评
二、关于《清明上河图》题名的争议
1.有关“清明”的解释
关于“清明”一词含义的争论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成为一个热点。周宝珠、邹身城、孔宪易等先生各抒己见,他们的观点可归纳为三种:1.节令,清明时节;2.地名,清明坊;3.颂词,政治清明。近年来此问题的争论仍在继续。除大部分仍支持“春景说”之外,一些学者还提出了新的看法。如孔庆赞先生指出:“他(指张择端)不取‘清明’表示清明时节的俗意,而采撷‘清明’表示‘秋容’、‘秋韵’、‘秋景’的别解,从而深化主题,达到‘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艺术效果。”[13](p4)宁恩宝先生认为,画家“站在清明坊画清明节,‘清明’二字,可谓一语双关,具有清明坊和清明节两层含义”[14](p49)。有些人甚至提出了截然不同的观点,认为《清图》描绘的“清明”,“不是为宋朝唱赞歌,而是面对呼啦啦将倾的北宋朝廷而慨叹”[15](p50)。周宝珠先生在近年的文章中指出,《清图》画的虽然是清明时节,但“决不是一幅政治图,寓意于什么‘政治清明’,而恰恰相反,在风俗画的妙笔下,部分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贫富悬殊,暴露了统治者的某些危机”[16](p123)。文章从画中描绘的贫富悬殊与穷苦的乞丐、守门者的懒散之态、税务与商人的争执不休、城墙似有而无等几个方面,来论证北宋末年京师开封表面繁荣的背后潜藏着深刻的社会危机。周先生结合宋徽宗统治时期社会动荡、政治黑暗的时代背景,对“清明”一词进行解释,论据充分,见解独到,令人耳目一新。
2.有关“上河”的争议
长期以来,研究者对“上河”二字的解释有诸多分歧,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1)“上河”即上河市,与上街、上集、赶会、趁墟同义。周宝珠、王开儒、刘益安等人皆主此说。不过,关于上河的地点存在着分歧,刘先生认为是上一般集镇之河市,王、周二人则指出是上汴河之河市。[17——19](2)“上河”即“汴河”。庄辉明、何延喆、包柏成等研究者如此解读。[20——22]何、庄二人在著作中未阐明做此解读的理由,包柏成从文字学上进行考证,认为“上”是一种尊称,如同古代称京都为上京,图中所绘既然为汴河,那么“上河”二字即为汴河之尊称。其实,“上”在这里作动词,“到”、“去”“往”之意,既通俗易懂,又能符合作者画图的原意。(3)“上河”是一个地名,如中原地区“上蔡”、“上街”之类,孔庆赞先生提出此说。[23]孔氏的依据就是元人戴表元对《清图》的题跋解释“上河乃古汴州地”。显然,孔氏的解说大有问题。汴州指开封,而《清图》描绘的汴河沿岸的繁华景象只是京师的极小部分,并不是开封的全貌。除此条史料之外,尚未发现其他文献记载上河乃古汴州。(4)“上河”指河的上游或逆流而上。[24]此种看法与画面表达的主题思想不符,因为《清图》所绘内容是北宋时期汴河沿岸的繁华景象,主题思想是清明时节去汴河游玩之意。此外,单炯先生把“上河”直接解释为“汴京”[25],也是一种曲解,从画面内容看所画仅是开封城东南汴河沿岸,而非整个城区。
责任编辑:小萌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