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芭蕉图像看佛教艺术与文人情结
内容提要:本文以南宋陆信忠《十六罗汉图》中的芭蕉湖石与芭蕉为纸的两个图像为引,分三个侧面论述芭蕉在中国文化史和艺术史上的意义传递,以及这种传递过程中所展现的佛教寓意与文人情怀、文字与图像的互动关系。芭蕉湖石和芭蕉为纸书的典故,经由佛典的隐喻转入文人书写,最终回归到佛教题材的《十六罗汉图》的图像中,在这一流传的脉络中,芭蕉的意义被复制、更变和选择,但不变的,是文人对于生命真义的诉求。
关 键 词:芭蕉湖石/芭蕉书写/佛教隐喻/文人
作者简介:李溪,女,内蒙古包头人,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北京 100871)。
美国波士顿美术馆收藏了南宋“陆信忠”款的一套《十六罗汉图》①。这套作品中的《迦诺迦跋厘堕阁尊者》一图,画身处莲花之中、左的尊者似乎正欲提笔点注经文,他身前是一个皮肤黝黑状貌奇怪的番僧,正诚惶诚恐地将一法器呈上;尊者身后有两位默观的弟子肃立。寺院庭院的阑干外,矗立一块湖石,后植一株繁茂的芭蕉,蕉叶中露出两朵鲜红色的芭蕉花。另一幅“苏频陀尊者图”中,罗汉斜倚在榻上,身旁是一张芭蕉叶,童子正呈上笔墨与其书写。十六罗汉的故事是根据唐玄奘翻译的《大阿罗汉难提密多罗所说法住记》而来②,记载佛祖灭度时,曾嘱托十六位尊者不入涅槃,在世间善化福田,护持佛法。但是关于十六罗汉的种种传说和图像,却是在中土才逐渐生衍③,尤其在宋代之后流传广泛,成为一个常见的绘画母题。④《十六罗汉图》是以表现佛教教旨、善化信众为目的的绘画母题,但是和敦煌中的经变图等同时代其他佛教题材的艺术不同的是,十六罗汉的故事并非根据经文而来,而是深植于中土的文化中⑤。上面这两幅作品中关于芭蕉的素材,在宋代之前,约于南北朝至唐时,就已经流传于中土的文学作品与绘画之中。这些故事的产生,一方面与佛教经文中的芭蕉隐喻有联系,另一方面,文人在叙事的过程中,将自己的审美情结和人生关怀寓于其中。到了宋代,这些因文人与佛教互动而产生的典故又被民间画家⑥重新用于表现佛教主题的艺术,真可以说是一个奇妙的轮转。
责任编辑:小萌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