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与艺术
2015-11-23 14:57:09 来源:湖北书画艺术研究院 已浏览次
一般收藏家面对当代艺术,常常感觉「看不懂」;尤其是抽象作品,只见到线条、块体和颜色,不知道代表甚么意思。对于比较具象的作品,大家感觉比较看得懂,起码中间有大家常见的风景、人物、动物和静物等等。
其实抽象的线条、颜色,或者具象的山、水、人物等等,都是艺术家使用的「语言」;艺术创作的目的,是借着这些「语言」,来传输作者的理念、感觉或情绪,如果我们不知道艺术家想传达什么,就是没看懂。譬如,张晓刚先生画的那些单眼皮的人物,岳敏君先生画的笑开大嘴的光头人,都很「具象」,但是如果我们不懂这些人物的涵义,我们就没看懂他们的画。图1是一张18世纪的西藏唐卡,画中的怪物、人物、骷髅和人头等等,我们都能分辨,但整张图什么意思 ? 则需要对藏传佛教有些认识才看得懂。
这样说起来,越抽象的艺术反而越容易欣赏;因为完全抽象的艺术,所传达的只是感觉,我们只要用感觉或直觉去体会就行了。这就好比我们听古典音乐,只管好不好听就行,不必一定要了解这段音乐代表什么意思。康丁斯基(Vassily Kandinsky)的一些作品(图2,构成第八号)就试图把绘画与音乐做结合;这类作品成不成功,端赖能否达成结合的目的,并不需要传达什么讯息,因此也就无所谓懂或不懂。
讨论抽象或具象的时候,我们应该要了解一个有趣的事实 :
我们眼睛看东西的方式,是抽象的 !
图3显示我们眼睛看东西视野很小,能看清楚的角度大概只有2°左右;视角超过10°,我们就几乎看不见了。又由于眼睛需要调整焦距,脱焦了就看不清,所以眼睛一次只能看清一个很小的范围;一个小范围看清了,头脑把这一小范围的距离、形状、颜色等等信息记忆下来以后,眼睛会再跳到下一点来观察。我们眼球可以快速的转动,大概转10度仅需要0.045秒,所以我们很少察觉到自己眼球的转动。眼睛聚焦到一点,把这点看清,再跳到下一点,完成这个过程的时间大概要0.3秒。
眼睛把需要扫描的点都看完以后,大脑会把前后每一点的信息整合起来,形成我们的印象。前面我们说过,眼睛的主要功用是收集环境的信息,以达到趋吉避凶的目的;这种收集信息的过程不能太慢,否则无法及时反应;所以眼睛通常只就重点来扫描。我们最后得到的印象,也只是被观察物形貌的重点,不是细节。例如我们看别人的脸,大致只会扫描其眼、眉、鼻、嘴、脸型等重点,其他细节则加以忽略。这样的观察才有效率。另外,我们储存在脑里的记忆也是些重点,这样不仅节省脑力,而且可以增加辨识的效率。
如果我们的视觉与记忆跟指纹辨识器一样仔细,那么朋友的样子稍微变了一点,我们就会发生辨识的困难。但因为我们视觉与记忆只是关注要点,所以即使朋友多年不见,头发少了,皱纹多了,我们照样认得,这就是关注要点的益处。
抓住要点、舍弃无关的细节,就是抽象。因此人类的视觉是抽象的。这对艺术有甚么意义呢 ?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那些充满细节的、所谓「再现自然」的西洋古典绘画是没有价值的;因为图像不管画得多细,我们眼睛却只看重点,所以细节都是白画的,变成无的放矢。十九世纪照相机发明以后,这种琐碎、写实的绘画更加显得多余,也迫使西洋美术全面从写实走向写意与抽象。
西洋美术放弃「再现自然」之后,开始向东方找灵感,甚至向非洲学习纯真与活力。莫内、梵谷受到日本浮世绘的影响,毕加索、布拉克则受到非洲雕塑的影响。有趣的是,西洋艺术转向的结果,居然跟中国商周的雕塑艺术,取得了共鸣。
责任编辑:小明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