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建波:中国画与我的艺术观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秋逸图 (飞天画廊提供)

 

  人应活在境界之中,不要沉溺于状态之中。高的境界是人类生命延续的航标灯塔,可以照亮整个人生,辉映时代、历史。状态是短暂的,不长久,从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总是处于被动,如陷泥潭而不能自拔。只有懂得生命的真正价值,生命才有可能有意义,有了高的境界,需要践行!

 

  一个合格的艺术家,必须具备手高,眼高,心更高。

 

  所谓创新与突破,光靠责任感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需要具备过人的胸怀和实力,简而言之,就是功到自然成。“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指的就是胸怀和实力欠缺的表现。

 

  我畅想,我行动,我寻觅,周边可塑栋梁之材。

 

  对于历代绘画经典之作,要认真品读,将历代先贤的笔墨技法、绘画风格等,大量地进行研究和品评,找到他们相互之间艺术规律的必然联系,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平时要养成善于思考、善于比较、善于总结、勤于记录的良好习惯,将自己每有所思、所感、所见,发诸于笔端,并与自己的创作实践相印证,从而使艺术的真实更高于自然真实,也就是取材于自然,且为自然所不能替代的美的价值。

 

  中国画从古代走到今天,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理论体系。当代中国画的发展,离不开中国画的传统理法,所谓理法,就是中国画特有的规矩,这种规矩,来源于生活之中自然规律的体现。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中国画的理法是中国画标志的特性。因此,所有的创新都是建立在传统精髓的基础上完成的,是承上启下的关系。只有很好地继承传统优秀的笔墨语言技巧和理法奥妙,才有可能承袭中国画特有的精神气息,然后再结合自己对于熟悉生活的真情实感,运用正宗的中国画表现语言,通过具体物象流露出自己的艺术境界状态。

 

  中国画的体系文化,是中国独有的“国粹”,任何人都没有资格和能力将其推翻。因为,“国粹”并不是仅凭个体或者某个群体创造的,那是历代智慧的总和,是历史潮流荡涤的结晶。不研究和不继承传统语言和理法,随意按照个人情趣和意志玩弄一套表现方法,指定不是中国画。中国画不一定是中国人所画,中国人所画同样也不一定是中国画。语言也是有规矩的,外国人按汉语规矩讲正宗的汉语,但他并不是正宗的中国人;正宗的中国人,同样也可以西装革履讲正宗的洋文。要点在于所遵守的规范语言体系中的规矩。有了语言表达规矩,关键在于你归根结底阐述了何种思想境界。中国人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的人文精神,可以运用任何语言方式表达思想情感,语言只是表达的一种形式方法,但必须规范。绘画语言不规范,就没有画种的区分。

 

  经典的中国画作品都具备同样的特点:守理法,耐推敲,究笔墨,有高度,品味无穷。

 

  作为绘画来讲,凡是挖空心思琢磨怎么画的人,肯定是基础不扎实。凡是不知道画什么的,那肯定没有比较踏实的生活素材基础。只有深入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提炼生活,才有可能表现心灵所向往的精神生活境界。

 

  有话说不出,等于没话。没有目标而乱说,就是胡说八道。

 

  “格物致知”“度物象而取其真”,是中国画特有的透过物象而获得意象的本质基础,任何时代都无法抗拒它的光华绽放。这是中国画的永恒底线。

 

  学画要从历史经典学起,历史长河荡涤着糟粕繁渣,熠熠生辉的历史楷模典范的作品令扭曲的诡异、低俗、左道、杂耍之流而折戟沉沙,这就是历史洪流的力量。没有历史的力量,便没有历史的一切。历史之中的任何时代同样如此,时代的面貌是通过作品而得以显现,并不是试图以作品极力表现时代。前者是自然流露,承上启下,有气贯长虹,水到渠成之势。而后者则是矫揉造作,断章取义,没有将时代放进历史看问题,缺少整体观念。时代只不过是人为而划分的,没有承上启下,就没有时代的存在。时代的特性必然饱含着历史共性,没有这一点,时代特性就是凭空捏造。

 

  反映时代有两层含义。一种是宏观的自然流露,具有历史观的时代共性,就是通过作品带来了作者对时代生活感悟而渗透出的气息,这种气息,是涵盖时代之中不同群体骨子眼里面深层次的共同气象,就是时代精神。另一种则是被动而刻意地捕风捉影,但从关照个人小圈子为出发点,表现的只能是肤浅的形式化表面现象,没有大同的怀抱去关照时代,永远摸不到时代精神的脉搏。

 

  真正的标新立异,在于学养能量的积蓄,破堤奔涌的巨流,就会水到渠成。

 

  有了财,不等于富,有了财富,同样不等于贵。人生在世,富贵在天,天道酬勤,勤劳才有资格得到收获。收获的不断积累,就具有财富,唯有贵的品格最高,那是观念素养的升华,与财富没有直接关联。

 

  人生在世,终归为尘土。贪生怕死,既享富贵,又想成道,殊不知泯灭自性而不自知的根源在于自我蒙蔽。

 

  南朝宗炳《画山水序》中有“圣人含道应物,贤者澄怀味象”。揭示了古代圣贤的思想意旨的奥妙,阐明了事物的发展规律都贯穿、涵盖且隐藏于自然发展的具体事物之中,通过具体物象而得以显现,贤者澄清其怀抱,胸无杂念,以品味自然规律,将物象的灵气和人的精神相融洽,生发感受、向往和思索。因此,历代贤人雅士就有了“闲居理气,拂觞鸣琴,披图幽对,坐究四荒,不违天励之藂,独应无人之野”的列举。

 

  世界之中的万事万物,都是服从于事物发展规律的产物,有了规律,就有了秩序,是主与次的从属关系,这种从属状态就是自然规律的展现,是不可抗力的。艺术规律来源于自然规律,是人类生存中意识形态的产物,是思想、情感依照自然规律而派生的结果。将自然状态进行有机地梳理、提炼、重组,既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将服务于思想情感的行为产物升华为“艺术理法”,是艺术规律下的行为准则。作为绘画而言,具体画面局限着物象元素的容量,如何有机地梳理、提炼、重组元素成分,关键在于掌握运用绘画理法的程度,无论艺术形式如何演变,都将离不开艺术规律这条准绳。没有艺术规律的作品,就不是艺术品,这就是自然与艺术的根本区别。

 

  作者对艺术的理解程度,决定着作品自身的艺术含量,艺术含量制约着作品的艺术价值,作品的艺术价值就是作者自身状态赤裸裸的价值展示。毫无疑问,艺术理法来源于自然法度,作品中艺术含量的把握,关键在于作者的自身修养,究竟是一知半解?还是有法不依?或是无法无天?执法能力有问题吧?!

 

  艺术,《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0年)是这样解释的:“通过塑造形象具体地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作者思想情感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其中不可忽略的一点就是:从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视觉出发,关照、反映社会大同的思想、情感状态,展现历史、表现现代、憧憬未来。换而言之,艺术是关于人类社会生活实践的反映,是思想情感表达而升华的产物,没有升华,就没有艺术。

 

  我深情眷恋清净境地,五十前后,冷逸近随八大、渐江,未称己意。聊避世俗浮躁于京城角落十载。天高云淡,闲庭信步,不欲人知,知音乃寡。常借白石之言“吾欲长绳系日”而窥视生年,碌碌无为不自知!惭愧!惭愧!惭惭愧!

 

  中国人骨子眼里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基因,传统文化精髓将世代相传,这是永永远远不容分辩的事实。

 

  有人主张不要学习传统,原因是怕掉到里边出不来。我猜想,这种人恐怕平生根本就没有走过亲戚、串过门,没见过世面,怕的是一旦见了世面,就回不了自己的家!(有删节,题目为编者所加。)

 

  窦建波  号石缶、心斋主人。1961年生,山东文登人,现居北京。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理事,中国手指画研究会理事,现代工笔画院画家、副秘书长,山东省工笔画学会副会长。参加主要展览有:中国美协第十九次新人新作展,迎接新世纪中国工笔画展,第五、六届中国美协会员中国画精品展,时代·精彩中国工笔画名家邀请展,特邀参加全国首届现代工笔画大展,澄怀味象·窦建波工笔花鸟画展(北京)等等。近年来注重艺术哲学、天人哲学的思考与理论创作,见解深刻独到,广受好评。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