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10月起施行《苏州市民办博物馆扶持办法》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古代石雕博物馆里栩栩如生的佛造像  

 

他们用家传藏品、民俗物件,激发不少人深藏的内心记忆,他们用一件件有趣带有劲的展品拉近与参观者的距离。他们没有宏大的场面,往往是精巧的布局。小而言之,由社会力量利用民间收藏的文物、标本、资料等设立的民办博物馆,与公办博物馆相比,在藏品数量、场馆建设等方面存在差距,但也因其差异化特点,使其自成格局,吸引了相当数量的观众。大而言之,文化遗产保护和展示仅靠国家力量是不够的,民间博物馆收藏方式灵活,为国家收集和保护了一大批散落民间的文物,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国有博物馆的拾遗补阙。

打造博物馆之城,是苏州市十大文化工程建设中重要一环。而将于101日起施行的《苏州市民办博物馆扶持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对于处于窘境的民间收藏家们无疑是重大利好,也成为苏州民办博物馆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运营之路的关键。与此同时,记者还从市文广新局(市文物局)获悉,10月即将发布《民办博物馆分级管理办法》及《民办博物馆运行评估标准》等配套文件外,将会同市财政局制定市区(不含吴江区)的扶持办法实施细则,让《办法》落到实处。

【民间办馆的热度】

汇聚古今铜炉文化

巧生炉走进百姓生活

20135月,苏州巧生炉博物馆在相城区万里路元和文化创意园开馆。巧生炉博物馆由非遗项目古韵铜炉制作技艺传承人陈巧生大师创办,是国内首家集铜炉陈列、铜炉制作技艺展示与体验于一体的特色博物馆。

在占地2300余平方米的展厅内,设有炉之有名始于博山炉之盛行大明宣德巧生制炉传承创新沧海遗珍古炉撷英非遗传人陈巧生制五大部分,展示传统铜炉铸造技艺、工具及明清铜炉藏品。一款款造型、色泽各异的巧生炉,神韵宛如古物,令人赞叹不已。其中一款典雅古朴、气魄恢宏的巨型仿汉博山炉,炉体高超过1米、重达500斤,炉面纹饰复杂多变,呈行云流水之势。据悉,陈巧生从去年下半年起,耗费8个月时间,依照中国传统铜炉鼻祖博山炉的形制,精心设计、制作了这款巨型博山炉,技艺超越古人。

上世纪70年代起,陈巧生致力于挖掘、恢复自明代起逐渐失传,至民国时期已完全失传的宣德炉制作技艺。他制作的巧生款宣德炉,被当世藏家称为巧生炉。上世纪80年代起,铸有陈巧生制等私家款的铜炉开始闻名于中国铜炉界和中外文物收藏界。大陆收藏家马未都先生盛赞古有宣德炉,今有巧生炉

20135月,陈巧生在元和文化创意产业园创建的巧生炉博物馆开馆,主要展示传统铜炉铸造技艺、工具,以及近四十年来陈巧生家族收藏的明清铜炉和近千鼎巧生炉经典作品。这是全国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铜炉文化主题博物馆。从制作模具、雕刻蜡模、炼铜、用铜水浇筑、脱模到最后打磨上色,看客们都可以亲身体验一番。这样的博物馆十分吸引人,开馆二十天即迎来数千观众。我们要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在社会上做有德行的事。陈巧生并不善言谈,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铜炉铸造技艺刻在他骨子里。去年,580件藏品无偿捐献给国家,其中100件为宣德炉藏品。

他的砖雕博物馆

在全国都排得上名号

位于天官坊王鏊故居的苏州砖雕博物馆内整齐地陈列着各类苏式砖雕。作为民营博物馆,苏州砖雕博物馆2008年在天官坊建馆,20105月省文物局正式批复成立。十几年来,馆长孟强凭借着自己的喜爱和坚持,目前馆内收藏砖雕作品已有700余件。

十几年前爱好摄影,喜欢苏州园林和古村落的摄影题材。孟强告诉记者,这些其实是一种建筑体系,除了格局漂亮外,建筑也很美,而建筑的细节就在于砖雕、木雕、石雕。由于经常拍摄这些题材,仔细观察,喜欢上了砖雕。后来,他便一发不可收,走到哪里,都要看砖雕、买砖雕。不过,也不是说有钱就都可以买得到的。这三块凤穿牡丹题材的砖雕,得来实在不容易啊!他指着墙上三块乾隆年间的砖雕说,十几年前在东山发现这组砖雕的时候,特别喜欢,但是老板不肯卖。数次登门,数次被拒绝。后来老板实在嫌我烦,卖给我三块。十几年间,孟强因为喜欢不断收藏。最早收了以后是放在仓库里的,只能朋友间小范围欣赏。2008年的时候,在现在天官坊王鏊故居建了这个砖雕博物馆,把收藏的宝贝都搬了过来,可以让更多的人参观。孟强说,之所以选在这里,因为这个古建筑的房子和博物馆可以完美的结合。

如今,苏州砖雕博物馆已经越做越专业,算是华东地区专业艺术类博物馆,在全国砖雕馆藏方面也数一数二。据悉,砖雕博物馆首先需要具备好的材料,目前苏州砖雕博物馆已经藏有清代全套的苏州金砖和明代的大半套。收藏方面,孟强也是按照博物馆的收藏体系框架。比如工艺方面,图案类收藏中,人物题材、祥禽瑞兽、仙石灵草题材,吉祥符号题材,山水题材全都有收藏,文字类如门楼上、房子隐蔽处等也收藏得很齐全。此外,馆内还收藏所有对苏州砖雕记载的书籍和齐全的雕刻工具。做得越规范越齐全,来得人也越多,一年下来也能七八千人次。这其中,不乏中国科学院、国家文物总局、中央美院、中国美院、天津美院等的专业人士都主动过来交流参观。

责任编辑:Angel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