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余年不盖房只因地下有宝藏

    1977年9月,空军湖北随州军械厂在建设军械车间时发现一座大型古墓(曾候乙墓),当即停止施工并迅速向地方文物部门通报情况。在次年由湖北省博物馆等单位联合组织的考古发掘中,该厂无偿为考古队供水、供电、腾房,并派出人力、车辆支援考古发掘工作。工厂为此停工累计达一年之处,承担直接经济损失56.5万元。曾候乙墓出土了大批珍贵文物,仅国宝级文物就有曾候乙编钟等9件(套),举世瞩目,被誉为“古代世界的第八大奇迹”。1981年7月,该厂另外择址再建车间,又发现了擂鼓墩二号古墓。该墓出土文物2770余件,最为壮观的亦属编钟,共36件,被称为国宝曾候乙编钟的“姐妹钟”,属国家一级文物。随后,文物考古工作者钻探查明,军械厂的厂区下面原来是一片战国古墓群。闻此消息,工厂立即停建了两个大型车间和一幢家属住宅楼,并从此停止了厂区内的一切土木工程。1988年,包括厂区在内的擂鼓墩战国古墓群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由于军械厂地处保护范围,空军装备部门将原打算投入该厂的上千万元的建设资金投向别处,原计划上马的重要项目被撤销,工厂编制相应缩减,单位级别也因此下降,许多官兵和工人只得转移。厂长孙正生说:“虽然由于地下文物的影响,我厂发展受到很大的制约,但一想到我们为发掘曾候乙墓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想到20余年来厂区内无一座古墓被盗,我们就感到十分欣慰。”
    20余年来,军械厂官兵和职工始终把《文物保护法》作为新兵教育的第一课。为改善保护环境,军械厂先后投资60余万元,修了一条宽4米,长2.5公里的通往曾候乙墓址的专用公路,加固加高围墙3000米,栽种各类树木3万余株。1999年,为配合曾侯乙墓墓坑疏干脱水工程,工厂又拆去与擂鼓墩文管处之间的围墙以及一座较高标准的厕所。他们还每天巡查厂区以确保地下文物安全。空军湖北随州军械厂为保护地下战国古墓群,自1981年以来,没有盖过一幢新房,至今仍有20余名官兵住在简陋的平房里。
    该厂因保护文物有功,先后受到省人民政府和空军通报表彰,并荣获集体三等功。
责任编辑:雨晴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