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历史上的文物破坏狂热

  2016年3月,叙利亚政府军收复了帕尔米拉遗迹,然而在“伊斯兰国”的肆意破坏下,这座曾经连接古波斯文明和古罗马文明的枢纽城市相比五年前,已面目全非,只有断壁残垣还在向人们诉说着古老而辉煌的历史。人们也不会忘记2015年一段令人震惊的视频,数千名蒙面的“伊斯兰国”武装分子手持铁锤,闯进伊拉克摩苏尔博物馆和尼尼微遗迹,将许多珍贵的古亚述艺术品砸成碎块。每一个热爱文化和遗产的人都会为“伊斯兰国”的暴行而愤怒,但是这种以宗教的名义破坏文化遗产的行径并不是“伊斯兰国”的发明,而是一种在历史上反复出现的现象。从长时段来看,摧毁宗教肖像和破坏文物行为总是相生相伴,多次带来浩劫。

  历史上第一个通过严禁肖像来强化宗教信仰的民族是古以色列人。公元前1500年左右,古以色列人的宗教领袖摩西立法严禁其族人雕刻偶像和崇拜偶像。这条戒令被记载在《圣经旧约》的《出埃及记》中,不仅对犹太人的宗教生活产生深远影响,还由于犹太教和基督教及伊斯兰教的历史渊源,对后两者的教义产生影响。

  公元4世纪,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后,很快就向他们眼中的异端信仰即多神教信仰宣战。亚历山大主教提阿菲罗在罗马皇帝的支持下,于公元385年至391年摧毁了亚历山大里亚城所有的非基督教神庙,其中包括希腊化时代的珍贵遗产塞拉潘神庙。这些神庙被拆除或改建成基督教堂,异教的神像则被打碎后埋在地下。5世纪初,在主教奥古斯丁的支持下,迦太基省基督徒摧毁了城市里几乎所有的多神教神庙和神像。尽管今天的欧洲仍保存着丰富的古典时代遗迹和艺术品,但不可否认的是古典艺术品在基督教取代多神教的过程中遭到了惨重的损失。

  吊诡的是,由于继承吸收了古希腊—罗马文化,基督教本身并没有严格地禁止宗教图像。拜占庭帝国境内的基督教会走得更远,对于图像的崇拜到了近乎迷信的地步。这种现象的出现和基督教地位确立时期大量吸收当地宗教传统和地方神话有关,此外圣像崇拜也有利于基督教在普通圣徒中传播。但是,圣像崇拜同时导致教会势力的膨胀和宗教生活的奢华,这引起了拜占庭军事贵族和部分教会人士的不满,也影响到世俗政权的利益。

  公元725年,拜占庭皇帝利奥三世下令教会禁止崇拜图像,这标志着“圣像破坏运动”的兴起。在此运动中,无数拜占庭帝国早期基督教艺术品遭到损毁和破坏,其中包括帝国最重要的圣索菲亚大教堂珍藏了几个世纪的艺术珍品。这次圣像破坏运动持续了一个多世纪,最终因公元843年皇帝和教会的妥协而结束。

  此次运动产生了重要历史影响:第一,拜占庭皇权高于教权的原则得以确认,拜占庭式的政教关系模式对后来以东正教为国教的东欧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第二,在破坏圣像运动过程中罗马教宗和拜占庭皇帝矛盾日益激化,东西方教会分歧和冲突也进一步加深,这也是公元1000年左右东正教会和天主教会分裂的重要原因之一。

  近代欧洲也发生过两次大规模文物破坏浪潮,这两次破坏浪潮都是社会变革的产物。破坏者就是社会变革者,他们将这些艺术品定义为“愚昧”或“迷信”的象征,必将除之而后快。近代第一次文物破坏浪潮是16世纪宗教改革的结果,新教改革家为了和他们眼中“腐败堕落”的天主教会划清界限,呼吁摧毁所有宗教肖像画,因为崇拜圣徒肖像画和偶像崇拜在他们看来就是一回事。这种观点在16世纪的瑞士和德国新教传播区一度非常盛行,这是随后破坏行动的思想基础。

  当新教徒和天主教徒因信仰而发生战争时,新教徒把摧毁宗教肖像画和宗教雕像甚至破坏天主教堂当成了传播新教理念和报复天主教会的标志性行动。这些破坏活动尤其集中于十六世纪六七十年代,这也是宗教战争最为激烈的时刻。据法国艺术史家路易斯·雷欧统计,仅法国新教徒洗劫和破坏的重要文物和教堂名目清单就有六十页之厚。总之,欧洲很多传承千年的文物和古建筑在宗教改革时代遭到了无可挽回的损失。

  法国大革命把破坏文物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从大革命爆发的1789年,就有许多人满怀“平等”的激情和对天主教会的仇恨,发泄式地破坏教堂或摧毁宗教物品。不过,文物破坏的高潮却发生在1793年。1月21日,法国国王路易十六因叛国罪被押上断头台,波旁王朝也早在1792年被推翻。然而革命者觉得国王的死还不足以让法国王权被连根拔起,于是自发前往巴黎北郊的圣德尼大教堂,将已经安葬的五十多位去世国王的石棺打破,把骨架挖出、打碎并丢弃。

  除了对国王遗体的亵渎外,国王的形象也没放过,比如圣德尼大教堂带有国王形象的彩色玻璃窗全部被打碎,就连巴黎圣母院正门上方的二十八个犹太国王石雕的头都被愤怒的革命者砍去,只是因为这些革命者把它们错认为法国国王雕像。

  面对这毫无理性的文物破坏浪潮,积极参加法国革命的格里果尔神父1793年递交给政府的报告中说:“只有野蛮人和奴隶会讨厌科学、摧毁艺术遗产,自由人只会喜爱并保护它们”。当我们面对历史上和今天这些形形色色以宗教之名破坏文物的行径的时候,我们需要的不仅是愤慨和惋惜,同时也要反思如何免于堕入野蛮。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