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震补强机制助力日本保护文化遗产

所谓耐震补强,即在地震等自然灾害来临前,加固、加强建筑物自身的耐抗强度。在2011年“3·11”大地震后,日本政府和民间团体更加认识到在自然灾害中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专门针对各个文化遗产的特征,启动耐震补强机制,并举办震后国库补助使用方法说明会等。

      作为一个地震频发的国家,日本主要通过耐震补强机制保护文化古迹,值得学习和借鉴。

      所谓耐震补强,即在地震等自然灾害来临前,加固、加强建筑物自身的耐抗强度。在2011年“3·11”大地震后,日本政府和民间团体更加认识到在自然灾害中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专门针对各个文化遗产的特征,启动耐震补强机制,并举办震后国库补助使用方法说明会等。

      在耐震补强机制下,对地方上的一般文化遗产,在做出耐震诊断的基础上,针对不足之处进行补强,在不伤害建筑物本身的情况下,恢复建筑物自身构筑;而针对国家级别的特别文化遗产,则根据文物特性,专门制定特别的保护机制。比如,对游客较多的文化遗产加大防震性能处理,游客较少或禁止进入的文化遗产则启用一般防震处理,而那些在震前诊断中被判定为震后无法修复或维持原样的文化遗产,则采取最高级别的防震处理等。

      一般来说,日本耐震补强通常采用硬补强和软补强两种方式。硬补强着重建筑物本身,在尽可能不影响建筑物内外观的情况下,对建筑物进行隐形改造,采取的措施包括加固窗户与墙壁使之不易变形、制作建筑物外围支撑柱、加固建筑物地板、加固天花板与建筑物上部各连接支撑点、对建筑物内部易断的柱子等进行包裹或加固处理等。

      软补强处理则相对简单,比如对发生自然灾害时易出现危险的文物古迹,竖立禁止进入或提醒游客的牌子;保证古建筑下部通风以减轻湿气,并定期进行防灾训练等。此外,文物古迹所在地政府与民间团体在把握古建周边地形和交通的基础上,制定防灾计划书。

      由于日本文化遗产绝大多数为木质建筑,除了防震之外,防范火灾也是保护古建的另一大课题。对此,日本的做法主要有以下4种:一是沿建筑物外围设置成排的喷水口,在火灾发生时能够形成水幕;二是在建筑物内部增加喷水口;三是规定在建筑物内部及其周围严禁用火,违者罚款;四是在古建筑物周边设置蓄水池等。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