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红妆”中国浙东婚俗文物展亮相长崎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6月7日,中国浙东婚俗文物展在日本长崎展出。图为剪彩仪式。

 

       琳琅满目的婚庆嫁妆、飞针走线的女红绣品、张灯结彩的喜庆洞房、雕工精美结构复杂的“千工床”……中国浙东婚俗文物展6月7日在日本长崎展出,再现了明清浙东地区“十里红妆”的盛大场景。

 

       该展览由中国文物交流中心、长崎孔子庙 中国历代博物馆联合主办,展品来自浙江省博物馆。正在当地访问的中日友协会长唐家璇,以及中日友好21世纪委员会中方委员会的部分委员,应邀出席了在长崎孔子庙大成殿前举行的开幕式,并在身着中式婚礼礼服的日本青年志愿者陪同下,参观了展览。出席开幕仪式的还有中国驻日大使程永华、中国驻长崎总领事李文亮、国家文物局副局长董保华、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主任王军、浙江省博物馆副馆长沈军甫、日本长崎县知事中村法道和长崎孔子庙 中国历代博物馆理事长陈优继等。

 

       中国国家文物局副局长董保华在开幕仪式上致辞表示,长崎是距离中国最近的日本城市,历史上就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几个世纪以来始终是连接中日两国的友谊之桥。本次展览是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与长崎孔子庙·中国历代博物馆建立长期合作机制后,专为长崎量身定制的第二个中国文物大展,主题聚焦中国浙江东部地区的传统民俗文化,共带来72件相关文物,将把吉祥、喜庆带给日本的观众,为两国友好交往的历史再续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日本长崎县知事中村法道也在文物展开幕仪式上发表致辞。

 

       长崎孔子庙见证中日友好

 

       历史上,长崎曾是日本对外交往的重要门户。1633年德川幕府宣布海禁以后,长崎成为官方唯一开放的合法通商口岸。中日两国间频繁的海上贸易往来,使明清以来的中国东南沿海一带风俗文化逐渐传入长崎,留下丰富文化遗产。长崎孔子庙始建于1893年,由当地华侨出资建成,是迄今在海外由中国人建造的唯一一座孔子庙,也是日本政府承认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日本的国有资产,被誉为“长崎中的中国”,已经成为当地华侨华人的精神寄托和骄傲。

 

       1983年孔子庙建成90周年之际,在廖承志同志的支持和推动下,在大成殿后建成中国历代博物馆。2012年,中国文物交流中心、长崎孔子庙 中国历代博物馆理事会及中国驻长崎总领事馆达成了在长崎联手举办中国文物展览的五年合作计划。本次“十里红妆”展,即为双方合作策划的第二个中国文物大展。展览将持续到2015年5月。

 

       72件展品勾勒“十里红妆”

 

       “十里红妆”是清末民国时期浙东(宁绍)地区流行的婚嫁习俗。“良田千亩,十里红妆”,这是用来形容旧时嫁女的场面和嫁妆的丰厚。嫁妆一担担、一杠杠朱漆髹金,流光溢彩,蜿蜒数里的红妆队伍经常从女家一直延伸到夫家,浩浩荡荡,仿佛是一条披着红袍的金龙,故称“十里红妆”。

 

       出嫁是中国女性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刻,嫁娶是喜事,喜事就要热闹,就要有排场有声势。娶媳妇的一方添人进口自然喜庆,嫁女儿的一方不甘示弱更要风风光光,花轿、锣鼓、鞭炮还有数不尽的红嫁妆,娘家的送亲队伍绵延十里,寄托了父母对新婚女儿的疼爱和期望……

 

       此次展览供收集了72件展品,共分四个单元:“欢天喜地中国红”以红色为主打元素,着重介绍展品中独具韵味的工艺元素;“飞针走线秀女红”展示“十里红妆”嫁奁中蕴含的传统女红技艺,用一组带有典型浙东地方色彩的纺织用具及绣品勾勒出女人出嫁前的生活面貌;“浓淡相宜巧梳妆”聚焦传统梳妆用具,体现女性的爱美共性;“红妆十里新嫁娘”则是用其它琳琅满目的嫁妆必备器具在展柜中构建的送亲队伍模型。

 

       “千工床”等吸引日本民众

 

       本次展览最让日本民众感兴趣的,是浙江宁绍地区典型的传统婚床,长221厘米,深301厘米,高268厘米,因为做工复杂,满布装饰构件,耗费工时较多,因此被称为“千工床”。独特的是,它不仅是一张床,而是用木构的床帐营造出独立的私密生活空间。千工床雕工精美、髹漆工艺精湛,每一个图案背后都有寓意和故事,饱含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在策展过程中,中方工作人员发现了一件长崎华侨遗留下来的婚俗文物——专门运送嫁妆的朱金木雕杠箱。通过两国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这件久无人识的华侨文物与来自祖国的展品同台出展,堪称一场跨越世纪的“他乡遇故知”。

 

       此外,为增强现场体验,中国文物交流中心还专为本次展览设计研发了互动游戏,将红妆的主题元素创意性地运用到具有广泛参与性的趣味游戏中,是展览文化与高科技手段相结合的一次大胆尝试。同时,中方策展人员还辗转北京、浙江、长崎三地,拍摄反映“十里红妆”文化发源地风土人情的纪录片一部,日文版预告片已同时在展场播放,为日本的观众带来全方位的原生文化体验。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