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奥赛博物馆珍藏展:米勒的土地情怀

我不是一个农村出生的孩子,然而每每回首童年,浮现在脑海中更多的却是大片的田地和望不到头的田埂,这些回忆的片段来自我三四岁居住在乡下爷爷奶奶家的短暂时光。我一直为自己何以会对这些情景的印象如此深刻而感到深深的疑惑。进入大学后我接触到很多有关中国或西方的艺术家,这时我爱上了米勒,爱上了他笔下的深褐色的土地和那些常年劳作于土地的农民。这时我才意识到,自己对土地的情感也许是与生俱来的。
让•弗朗索瓦•米勒,法国19世纪的现实主义画家,巴比松画派的代表人物。他出身于一个平凡的农民家庭,作品多取材于乡间农民的劳动生活,画风自然而淳朴,单纯却凝重,充满了对自然和乡土的热爱。他最著名的作品莫过于《晚钟》、《拾穗者》、《牧羊女》,它们被赞誉为“米勒的乡间三部曲”。这些在图书馆被我翻看过无数次的画作,虽然在印刷色彩上并不准确,但仍然让我看得有滋有味。但是为什么喜欢,我始终说不出个缘由。来到上海读书后,我亲眼目睹了许多从前由书本中得知的艺术家的优秀作品。2012年年末,上海中华艺术宫举办的“米勒、库尔贝和法国自然主义:巴黎奥赛博物馆珍藏”展览让我有机会一睹米勒绘画原作的风采,看到了米勒的《诺曼底的挤牛奶女工》。
这幅作品创作于米勒艺术生涯的最后一年,描绘了傍晚时分一位肩扛陶罐走在归家途中的农妇。画面呈暖褐色的基调,农妇的身体几乎将画面完全占满,她一手插在腰间用臂膀撑着肩上的奶罐,一手扯着拴着牛奶罐的绳子微微向前伸去。农妇的额头微微上抬,眉眼及神情似乎在遥望着远方。米勒没有刻意描画农妇脸部的表情、粗糙的双手和坚实的双脚,一切都表现得十分概括,仅由几根黑色的线条简单勾勒而成。但我还是看到农妇脸上微微上扬的嘴角,一股淳朴、静谧而崇高的从容与自足弥漫于画间。农妇身后逐渐暗去的天空颜色,画家自由跳跃的笔触清晰可见,充满稚拙之美。
罗曼•罗兰在《米勒传》中曾说,米勒自1864年以后就开始迷恋用铅笔和彩色粉笔进行素描的创作。在素描创作过程中,他注重概括,将众多的细节与因素进行简化,努力在画面中表现对自然事物的最直接印象,并力图将这些探索运用在油画的创作中。这幅完成于画家艺术生涯最后一年的作品正是其在大量的创作实践之后,将素描中获得的认识成功地运用在油画作品里的表现。作品中,画家充分吸收了素描艺术的特点,那清晰可见、富于表现力的黑色线条,让整幅作品更加深邃迷人,充满了装饰画的味道。相较于米勒之前的作品,《诺曼底的挤牛奶女工》的绘画语言更加概括和简练。1873年米勒在给好友的信中写道,“如果仅仅就我的愿望而言,我将很强烈地去表现这个典型,表现我思想上认为是典型的人物,表现普遍意义上的真实。”可见,米勒的所谓“典型”,是一种源出于真实而超越于具体或细节之上的永恒。而这正是米勒绘画最吸引我的地方:没有过多细节的修饰和赘述,以最纯粹的现实主义形象直接打动观众。那些平凡的劳动者的日常生活也因为被赋予了这种“普遍意义的真实”而具有了静谧、隽永的艺术魅力。
在我看来,再没有一个画家如米勒这般热爱土地,了解并欣赏农民的悲苦与快乐。他赋予画面的深刻情感正来源于其身为农民的自豪感,同时也传达出画家对自然最本真的渴望。这种朴实无华的力量感动我,给予我心灵上的温暖与慰藉,同时让我拥有了一份更深刻的有关土地的情怀。我想,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那个法国工业革命爆发的年代里,米勒同柯罗、库尔贝一样正是怀着这种心情一起来到巴比松,站在这片质朴的土地上希望带领人们重新寻回自然。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