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小唯美 观华盛顿国家画廊、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维梅尔 戴红帽的少女 华盛顿国家画廊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维梅尔 手执水壶的女子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那天,我正在华盛顿国家画廊里看画,疲惫地走到二楼西侧的荷兰厅时,猛地,一个耀眼的小红点吸引了我的注意。<?xml:namespace prefix = o />

真正是一个小红点,发自一幅小小的油画。它只相当于一张16开纸的大小,画着一位头戴红帽的少女,她的上半身处于逆光之中,只有从左后斜打来的一缕强烈光线,照亮了脸的下侧、颈部和肩部,也照亮了她头上的丝绒红帽子,那耀眼的红色就从此发出。在这幅画上,人脸只比一只鸡蛋略大,虽处暗部却色彩丰富,冷土绿色的基调,颊部有红晕,富于变化,显得透明。背后是一幅壁毯,灰赭的调子,深蓝色的衣服,衬得光亮处非常夺目。小小一顶红帽,只有手指宽的一条,毛茸茸的,却如火焰一般,在这空旷的宫殿里燃烧,四下发散着一股强烈的气场,吸引着人们的视线。

最为精妙之处,还在于画家对于细节的处理。画面点缀着一些发亮的圆点,如同珍珠般布置在高光处。少女戴着的耳环、手袋上的饰物,甚至人眼珠中的折光点、鼻尖和嘴唇上的高光,都是这种圆点状的笔触,它富有弹性,使得画面具有了一种音乐般的节奏。整个画幅如中国画的册页小品,发散着珠玑般的光泽。

旁边是另一幅画《称金子的女人》,只有4开纸大小。画面上仍然只有一个女人,穿着厚重的衣裙,戴着头巾,这一切都加大了她的体积感,反衬出一副精致而姣小的脸。这位女子正站在窗前的一张小桌子上,用一副小巧精致的天平在称金首饰。背后是一幅厚重的壁毯,画的左侧是窗户,窗帘放下了,但一缕光线仍然从缝隙中投射进来,带着半分神秘。虽然画的是室内,但女人深蓝色上衣上的白色裘皮滚边,以及头上的白头巾给画面增加了明度。最吸引人眼球的,仍是画面上一些如珍珠般闪烁的圆点笔触,那是女子的一些首饰,它们富于弹性地点缀着暗色的画面,在深蓝色台布的映衬下,发出光泽,体现出一种精致的典雅。

这两幅画的作者,都是维梅尔。他是17世纪时的尼德兰画家,和伦勃朗和梵高并列的尼德兰绘画三杰。

尼德兰是西欧低地国家的统称,这是一块低湿而平旷的地区,资源贫乏,景观单调,然而却从来不缺绘画大师,似乎是上帝为了补偿而作出的安排。除了以上三杰之外,还有勃鲁盖尔、霍斯、哈尔斯、凡代克兄弟、鲁伊斯达尔,斯泰恩、霍赫以及霍贝玛等人,天才辈出,不仅照亮了当时寂寞的画坛,而且还影响了后代数百年。在这些画家中,又有一个荷兰小画派,它由霍斯、特尔包希、扬斯廷、梅初和维梅尔这几位志同道合的人组合,主要以较小的尺寸来画室内题材的画作,就其成就来看,当属维梅尔为最。无论就精湛画艺或是高雅格调来看,他都属于个性显著、画风独特的一位大师。

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里,也挂着4幅维梅尔的小油画,一幅是《手执水壶的女子》,一幅是《信仰的寓意》,一幅是《女人和琴》,还有一幅是《打瞌睡的女人》。4幅画面上都只画着一位年轻女人,都是室内的环境,其中有3幅的光线从左侧射进来,画家的笔触和处理技艺都非常高超,无论是画中的人物衣着,还是刻意摆放着的缤纷图案的桌毯和静物,都非常耐看,富有极强的感染力。

维梅尔似乎并不介意于自己画的是闺房之私的小题材,他丝毫没有大卫和德拉克洛瓦那样以重大的题材和庞大的尺幅作画来济世救民之心,也不对重大的历史和宗教题材感兴趣,他只是对自己身边的细微琐事感兴趣,用自己的画笔,把自己家庭的人和事一一画出来,这就足够了。有趣的是,维梅尔绝大多数的画上,似乎都画同一处房子,构图也都是差不多,窗子总是开在左侧,光线从外面射进来,出现在画中的也似乎总是那么几位女子,画中的道具也总是桌子、壁毯等,甚至有一幅荷兰地图和一块红花的桌毯曾经在不同的画中出现过好几次,一扇花格玻璃窗户也不断出现。这就是维梅尔的家?画的就是他的家人?如果细细作一比较,似乎可以辨出点端倪来。只有在一幅画中,画着一个客厅,画面上两位女子,以及桌上的红花毯子,都似曾相识,一位男子正在背着脸听琴,他就是维梅尔本人吗?

维梅尔是个神秘人物,也是位在艺术史上曾经被忽略了的大师。他不像他的老乡伦勃朗那样走运,在生前就声名大作,获誉非常。而是像他的另一位同乡梵高一样,生前寂寞,死后成名。在他生前,人们对于他的绘画一无所知。虽然还不至于到贫困潦倒、四处飘零的地步,但他却是婚后无房,寄居在岳母家的一楼。经常出现在他画中的,就是他逼仄的居所,那显然并不宽裕。维梅尔所处的时代,正是力主豪奢的巴洛克风格大行其道的时候,他那简朴平实的画风很难受人青睐。根据极少的资料,他早年师从画瓷器的工匠,出师后就经营瓷器,偶尔也卖别人的画,做点小生意。他只能蜷缩在自己的小屋里,凭自己的兴趣来画点画。然而天不假以年,神不假以命、人不假以财,生活窘态一直困扰了一生,以至以43岁的年纪就英年早逝,给他的妻子留下了11个孩子,以及一笔债务。他终生也没有卖出去一幅画,以至当时没有任何人知道他的画名,他只是个业余作者。

生活没能给维梅尔带来作画的好条件,他不像鲁本斯那样身处宫廷,也不像伦勃朗那样名满天下,然而在生意之余,却能有好的心情来作画。他架起画板,兴味盎然地就把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生活一一纳入图画。他可能没有足够的钱来买画布,只能采用这些小画幅,也乐于这些小画幅。他津津有味地把生活镜头画出来,用精湛的画艺把它们变成诗。维梅尔关注的只是自己的家庭生活,特别是女性在家庭中的生活。他的画中通常都只有一两个人,大都是肖像,她们一般都是在一个临街的窗户边活动,他只画了极少几位男人,只有两幅风景画存世。维梅尔短短的一生只画了40幅左右的画,对于一位大师来说,这个数字未免太少了。但就是这些画,也只是在他逝世之后200多年才被人们发现的,那时人们才认识到他的价值,那些画张张都是精品。

维梅尔是个唯美儿,他具有处理画面的高超能力,他画的虽然是风俗画,然而绝不甜俗,画上的一切都是经过反复推敲才成形的。无论是画中的人物衣饰,还是桌椅静物、每样都丝丝入扣,样样出彩。画中的面包,脆得能透出香味,衣裙的折褶被浆洗过般的挺刮,毛茸茸的皮帽和桌布,光彩熠熠的丝绸,沉甸甸的窗帘,有磨边的玻璃窗,这一切,都显示出作者娴熟的技巧。在维梅尔的时代里,对外光的表现还没有达到后来印象派的水平,尽管他一生所画的都是室内环境,然而却与中世纪时的那些酱油汤拉开了相当大的距离。他的画中色彩丰富,毫不灰黯,更不单调,他画的人物和物体暗部非常透明,用色既响亮又高雅,他善于捕捉透进室内的一些偶然光线,利用它们成为照亮全室的镜子。维梅尔还善于在画面中安排一些圆点形的笔触,把它们点缀在画面的高光处,仿佛一粒粒闪光的珍珠,提高了表现力。

在学画时,老师总是教导我们说,要多观察,少动笔,颜色是要一笔一笔地摆上去,而不是涂上去或是刷上去的。维梅尔用他的一生来实践了这一技法,他面对着画布,不急不慌地一笔一笔地画着,把考虑周到的颜色慢慢地摆上画布,使它们成为点缀画面的粒粒珍珠。一位画宏伟雄奇场面的人固然可能成为大画家,但如果一个人能够从细微之处寻觅到伟大、把平凡画出精彩、使朴素具有精湛、把简单变成丰富、以少少许胜多多许,那更是一种不同寻常的能力,也是大画家。看他的作品会使人领悟到:精品力作和巨著大作之间,有时能画等号,但有时也未必。生于小国,专画小画,却为大师,维梅尔就是一个以小而取胜的大师。

责任编辑:Angel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