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情局长批电影《刺杀本·拉登》夸大逼供

美国中央情报局代理局长迈克尔·莫雷尔,在21日发给中情局雇员的一份内部通讯中批评热门影片《刺杀本·拉登》夸大刑讯逼供获取情报的重要性,给公众造成“错误印象”。莫雷尔眼下是接替前任局长戴维·彼得雷乌斯的头号人选。彼得雷乌斯因婚外情丑闻于11月辞职。

代理局长:这不客观

影片中,中情局审讯人员用酷刑审讯的情节最令人印象深刻,包括公认的酷刑“水刑”,调查人员动用酷刑获得关键情报,拼接出拉登逃亡踪迹,直至锁定他的所在。

“不是这样!”莫雷尔在发给中情局雇员的一份内部通讯中说,法新社22日根据这份通讯发出报道。这名中情局临时掌门人说,这部影片“制造一种错误印象,即强化审讯方式是我们正式拘押和审讯程序的一部分和找到拉登的关键,这不客观”。莫雷尔声明,“多样化的情报”促使中情局分析师作出结论,圈定拉登藏身地。不过,他承认“一些情报来自遭受强化审讯的在押人员”。

他说:“中情局公共关系办公室与电影制作者有过沟通,但我们无法控制最终产品。”

前中情局官员称寻拉登之路始于审讯所

中情局官员何塞·罗德里格斯和中情局前任局长迈克尔·海登的说法却与莫雷尔有悖。美国总统贝拉克·奥巴马2009年颁布政令,禁止使用触发争议的刑讯逼供方式。罗德里格斯和海登在中情局工作时期,刑讯尚未遭到明文禁止。

罗德里格斯曾负责监督中情局反恐行动,他今年4月在《华盛顿邮报》撰文说,寻找拉登之路“始于中情局一个秘密审讯所……源于从强硬派恐怖分子口中获得的情报”,“经历严酷却合法的审讯后,他们同意告诉我们一些(而不是全部)他们知道的情况”。

海登去年11月在《华尔街日报》发表文章说,他早在2007年了解到中情局正通过本·拉登的信使网络追踪他的下落,最终寻获本·拉登的情报中的“重要一部分”源于3名在中情局受关押人员,“他们都经历某种形式的强化审讯”。据新华社

6000页报告调查“强化审讯”

导演比奇洛曾多次指出电影是虚构的,并称他们已经获得相关的许可。但“强化审讯”事实上一直是小布什政府时期一个争议性问题。在电影上映前,美国参议院情报委员会13日通过了一份针对中央情报局“强化审讯”手段的6000页的调查报告。这份报告记录了每一个曾被中情局关押的囚犯资料,包括他们被逮捕的情形、审讯情况以及提供的证词。议员们还就中情局的“水刑”审讯手段进行了调查,这种逼供手段在小布什当政时期被普遍使用。(宗合)

■ 小资料

19日在美国上映的《刺杀本·拉登》讲述2001年纽约“9·11”恐怖袭击后,美国情报部门长达10年追捕“基地”组织头目本·拉登的历程。中情局去年锁定这名恐怖组织头目在巴基斯坦阿伯塔巴德的藏身地,美军特种部队5月发动突袭击毙本·拉登。

责任编辑:小四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