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黏结脆弱丝织品文物揭展技术新突破

  2014年6月, 安徽南陵县铁拐村村民在平整土地时, 发现地下满是石灰一样的白色混凝物, 他们意识到这可能是一处考古发现, 马上紧急上报相关部门。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接到消息后, 立即组织、 调配相关研究人员, 奔赴现场召开专家论证会, 制定抢救性发掘、 保护预案。

  论证会上, 专家根据经验预见性地提出:“该墓埋藏环境特殊, 很有可能出土大量有机质文物! ”这句话可谓一语激起千层浪。 在场研究人员都知道, 安徽地区有机质类文物出土较少,特别是宋元时期墓葬, 几乎是空白。 如果能出土保存较为完整的有机质类文物特别是纺织品,无疑对研究安徽及周边地区宋元时期的纺织考古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因此, 考古人员又联系了中国科技大学文物保护科学研究基础中心、 荆州文保中心等专业机构的多位经验丰富的有机质文物现场保护专家做现场技术支持。

  江南初夏午后的暴雨使发掘工作被迫停止。 时近梅雨季节, 接下来还将有几天连续的大雨, 这很有可能对文物产生进一步的破坏。 考古领队、 文保专家当机立断 — —连夜开棺!

  开棺之前, 时间仿佛静止了, 所有人屏气凝神, 各自心中揣着一份莫名的激动和久候喜悦的忐忑。 连日来大强度、 超负荷的工作给所有研究人员脸上添了一抹憔悴, 紧张的气氛却使大家忘记了疲劳。 尽管有了比较充分的预判, 揭开椁板的一刹那, 在场多位专家还是眼前一亮— —荒帷! 虽然棺木侧面荒帷脱落比较严重, 却也基本验证了之前的推断: 棺内很可能出土纺织品文物。

  随着发掘工作的推进, 棺内近百件纺织品文物呈现在大家眼前。 短暂的欣喜之后, 专家们感到肩上的责任更大了。 历经千余年的地下埋藏, 丝织品虽然看上去很完整, 但实际上它们的强度和烂泥一样, 提取时稍有不慎便会损伤文物, 酿成大祸。 加之文物力学强度太低、 棺内空间狭小, 不便操作等诸多因素限制, 文物的提取成为一个难题, 使研究人员无从下手。

  出土文物的现场保护是“与时间赛跑”。 文物出土后光照、 空气、 温湿度等条件的改变最易加速文物的劣化。 江南的初夏天气炎热、 气候异常潮湿, 非常不利于出土有机质类文物的保存, 因此保护工作刻不容缓。 节省一分钟就使文物多一分的安全。 就在提取工作一筹莫展、 即将陷入僵局之时, 研究人员意外发现, 在衣物下层被淤泥覆盖的地方铺有一张髹漆的席子, 而且席子强度相对较好。 这张席子可帮了大忙, 为顺利提取提供了保障。 借助席子的强度, 辅之其他技术手段, 提取工作总算顺利完成。

  文物被成功提取后, 新的问题接踵而至: 出土丝织品文物在埋藏过程中基本是折叠放置,层与层之间普遍发生黏结, 折痕处断裂或极易断裂。 中国科大文保中心的工作人员第一时间进行了取样、 化验、 分析检测, 为揭展做技术支撑和前期准备。 为确保文物安全, 研究人员还通过模拟实验、 预实验, 对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预估和可行性分析。 经专家组反复论证, 决定使用中国科大自主研发的PUA-1揭展剂, 利用自分层技术对黏结的脆弱丝织品文物进行揭展。

  揭展剂通常是利用表面活性剂、 柔软剂、 渗透剂等生化助剂, 降低丝织品层间黏结强度, 保证文物层间的安全剥离。 但对于机械强度差的黏结丝织品, 由于常规揭展剂不具备加固作用,既使减少了丝织品层间的黏结, 也很难实现完整的揭展。 很多出土丝织物强度小, 触之即粉,即便层间未发生黏结仍无法揭取。 自分层揭展技术使层间分离更彻底, 同时具备加固作用, 最大程度地保障了揭展工作顺利进行。

  虽然有了技术支撑,揭展工作也绝非一蹴而就。 比如, 揭展前后需对丝织品进行多次搬运, 每一次搬运都存在对文物造成损坏的可能。 基于此, 研究人员针对丝织品文物的大小, 设计制作了放置丝织品的不锈钢滤水网状支架, 所有搬运工作只对支架进行, 更好地保障了文物安全。 不难看出文保工作的独具匠心, 甚至一个细枝末节都可能会影响到最终的工作结果。

  经过十几名研究人员两个多月的奋战, 近百件宋代丝织品文物的揭展工作圆满完成, 为下一步的保护奠定了坚实基础。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