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源问题的体质人类学与分子考古学研究”讲座纪要

  2016年3月25日下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主办的“2016年度考古学研究系列学术讲座”第二讲在考古研究所八楼会议室举行。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考古学会常务理事朱泓教授作了题为“蒙古族源问题的体质人类学与分子考古学研究”的学术报告。本次讲座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研究员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蒙古族源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内蒙古蒙古族源博物馆馆长孟松林研究员、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永志研究员、呼伦贝尔民族博物院院长白劲松研究员以及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等多家科研院所的广大师生全程聆听了本场讲座。

 

  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蒙古族源与元朝帝陵综合研究”课题之一的 “蒙古族源问题的体质人类学与分子考古学”课题负责人,朱泓教授此次讲座旨在重点介绍该课题现阶段的研究成果。为了更好的诠释讲座内容,朱泓教授首先介绍了现代蒙古族的体质特征与遗传学构成:现代蒙古族属于北亚蒙古人种(亦称西伯利亚人种)的中央亚细亚类型,一般具有低而阔的颅型,高而宽阔的面型;在群体遗传学结构中,Y染色体(父系遗传)的主要单倍型以C型为大宗,线粒体DNA(母系遗传)的主要单倍型则以D型所占比例最高。

 

  目前在我国学术界,有关“蒙古族源”问题的探讨,更多的学者较为支持“东胡说”,为了从体质人类学和分子考古学的视角来揭示蒙古族历史形成过程中的遗传学脉络,朱泓教授及其研究团队通过对与东胡、鲜卑、契丹有关的我国北方地区出土的古代人类标本开展了一系列生物考古学研究,结果表明:内蒙古赤峰林西井沟子遗址西区墓葬出土的人骨标本普遍具有低颅、阔面、面部扁平度较大等北亚蒙古人种体质特征,与已知的鲜卑、契丹人群的颅面型特征较为接近。根据其线粒体DNA的系统发育分析和多维度分析以及Y染色体单倍型类群分析的结果,表明该组古代人群遗传关系上与现代蒙古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等北亚人群以及古代拓拔鲜卑人有着颇为接近的亲缘关系。食谱分析结果表明井沟子古代居民在日常饮食结构中保持着较高比例的动物性食物摄入,暗示出饲养业和狩猎业在当时的经济生活中应占据重要的位置。此外,井沟子墓地古代居民在考古学文化、生存年代、地理分布等方面也与文献记载中的“东胡”人群颇为相似。因此,朱泓教授认为井沟子墓地古代人群或许为蒙古族源“东胡说”提供了来自自然科学的佐证,这是我国学者通过生物考古学手段对古代人群进行多学科综合研究的一次成功尝试,为古代东胡遗存的确认和进一步开展蒙古族源问题的研究提供了一条生物考古学的新线索。

 

  在此次讲座中,朱泓教授还详细介绍了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岗嘎墓地出土人骨的生物考古学研究最新进展。通过对采集自岗嘎墓地22座墓葬中的18例人骨标本进行形态学鉴定与人类学观测,结果表明:岗嘎墓地古代居民的颅型普遍较圆较低且阔,与现代分布在我国内蒙古地区的北亚蒙古人种中央亚细亚类型居民的颅型特征最为接近。与古代生活在内蒙古地区的鲜卑居民的颅型特征较为相似。参考伴随其出土的陶器、马鞍、马镫、马衔、桦树皮箭囊等遗物的考古学文化特征,再综合独木棺的葬具以及曲肢的葬式,可以初步推断岗嘎墓地古代居民应与唐-五代时期生活在我国东北地区的古代民族(室韦)存在较为密切的关系。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