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文化考古理论与方法”讲座纪要

  2016年2月26日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夏商周研究室副主任、山西队队长何驽研究员在考古所八楼会议室举办了“精神文化考古理论与实践——怎探考古人何所思?”的讲座。此次讲座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研处处长刘国祥研究员主持,在京部分科研院所、大学及京外部分学者、研究生数十人聆听了何驽研究员的精彩讲座。

  何驽研究员讲座的内容主要分为四部分:一,精神文化考古的前提概念理论界定;二,精神文化考古研究简史;三,精神文化考古存在的主要问题;四,精神文化考古的理论框架。

  何驽研究员首先就精神文化向听众做了说明,精神文化是指个体、群体和社会所有精神活动及其成果的总称,是人类在实践中创造的各种思想观念和精神产品的总和,而精神文化考古则是精神文明起源考古研究最基本的任务。关于精神文化考古的研究历史,何驽研究员将其分为七个阶段,第一阶段即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肇始期,这一时期国内已经开始精神文化考古研究,以崔朝庆所著《中国人之宇宙观》等代表。第二阶段为20世纪50年代的起步期,这一时期的研究以天文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为主,出现了于省吾的《略论图腾与宗教起源和夏商图腾》、胡厚宣的《甲骨文商族鸟图腾的遗迹》和《卜辞中的上帝和帝王》等一大批研究成果,这一时期的研究还表现出一些其他特点,如符号与文字研究少人问津、艺术研究初露端倪等。第三阶段为20世纪60年代的总体停滞期,这一时期台湾地区学者的研究引人注目。第四阶段为20世纪70年代的恢复期,其中长沙马王堆帛书、曾侯乙墓衣箱天文图象对于天文史及精神文化考古的研究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郑文光和席泽宗的《中国历史上的宇宙观》、郑州市博物馆发掘组编写的《谈谈郑州大河村遗址出土彩陶上的天文图象》、夏鼐《近年来有关中国天文学史的考古新发现》等。第五阶段为20世纪80年代的全面繁荣期,这一时期关于精神文化考古的研究层出不穷,出现了一大批代表人物和优秀成果。第六阶段为20世纪90年代的回落期,以张光直的《说殷代的“亞形”》、杨建华的《认知考古学在欧洲的兴起》等为代表。第七阶段为21世纪以来的新大潮期,新的考古发现及其相关研究大量出现,考古学家和天文学家等多学科结合对于考古材料的解析成为这一时期研究的重要特点之一,如苏兆庆先生对山东大汶口文化大朱家寨遗址东的楼崮山春秋分日出观测研究、朔知和武家璧探索的安徽霍山戴家院西周圜丘冬至日出观测功能、刘斌先生关于良渚瑶山和汇观山二分二至观测功能的探索等。精神文化考古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对于精神文化内涵的分类及其定义存在很大理论分歧,成为研究开展的最大障碍。其二,研究方法单一,精神文化研究传统方法是利用考古资料结合古典文献、民族志资料。其三,诸项基础研究成果积累不均衡且缺乏系统研究,以往的研究以原始宗教个案研究成果为主。对于精神文化考古的理论框架何驽研究员认为精神文化中三种观念是核心:自然观、宗教观、社会观,三种核心观念有符号(包括文字)、艺术两种表达体系,同时精神文化考古与社会心理考古、自然观考古、社会观考古、宗教观考古、符号系统考古和艺术考古等关系密切。

  讲座中何驽研究员利用大量中外考古学和民族学材料,形象生动、与听众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对于陶寺和诸多史前遗址及出土器物的解读成为此次讲座的亮点之一,何驽研究员的研究成果让听众耳目一新。讲座结束后,针对现场听众的提问,何驽研究员进行了细致、全面的解答,得到了与会学者的一致好评。

  另据主持此次讲座的刘国祥研究员介绍,本次讲座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2016年度组织策划的考古学研究系列学术讲座的第一讲,年内将陆续举办其他讲座,系列讲座的内容和时间将在考古所官网—中国考古网上及时向社会公布,旨在增进学术交流,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