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召开2015年度田野考古工作汇报会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1月28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2015年度田野考古工作汇报会举行,共汇报了22项考古发掘和调查勘探项目、2项考古整理和科研成果项目,以及年度田野考古工地检查报告。良渚遗址管理委员会、良渚博物院、江南水乡博物馆、省博物馆、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的同仁,《浙江日报》、《钱江晚报》等记者旁听了本次汇报会。

 

  旧石器时代考古迈开新步伐。自2010年长兴合溪洞遗址发掘之后,浙江旧石器时代考古工作的重点由原先的西苕溪流域转向钱塘江流域,对钱塘江中上游的桐庐、建德、龙游、开化、衢江等地的洞穴、旷野展开专题考古调查,尤其是一些出土动物化石和石制品的洞穴遗址,计划今后开展试掘工作,期望发现和确认与远古人类活动有关的洞穴遗址。

 

  今年是上山文化命名十周年,继2001年浦江上山遗址发掘以来,已陆续发现上山文化遗址16处,主要分布于浙中金衢盆地的龙游、永康和义乌。义乌桥头遗址是一处保存尚好的上山文化中晚期环壕聚落,环壕呈不规则圆形,保存面积近1000平方米,清理发掘了灰沟、灰坑等丰富遗迹,出土了双耳罐、平底盆、大口盆、壶、圈足钵等典型陶器,双耳罐上还有白彩太阳纹,部分陶器可与跨湖桥文化衔接。仙居下汤遗址发现于1984年,是一处背山临水高出周边农田1——2米的椭圆形高墩,为制定遗址保护规划,对此进行了全面的勘探和试掘,清理了上山文化晚期——跨湖桥文化时期的灰坑和建筑遗迹。2014年新发现的临海峙山头遗址是一处靴子形山岗,调查和试掘表明遗址的主体年代为上山文化晚期——跨湖桥文化时期,峙山头遗址是继下汤遗址之后灵江流域发现的又一处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也是目前我省已发现的位置最东南、距海洋最近的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仙居下汤、临海峙山头和2010年度发掘的台州路桥灵山遗址分处灵江的上、中、下游,年代和内涵上各有侧重,对于建立和完善灵江流域史前文化的谱系、探索中国东南地区早期新石器时代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谭家湾遗址位于桐乡乌镇镇,是浙北地区保存较为完好的马家浜文化遗址,为配合遗址保护规划的编制,对此进行了勘探和试掘,明确了遗址的主要堆积范围,试掘中还发现了马家浜文化时期的俯身葬,出土了多角沿大喇叭圈足豆、玉玦、石钺等遗物,多件陶豆内壁还发现了刻符。

 

  余姚田螺山遗址自2004年以来已经工作了11个年头,本年度开始转入系统整理研究,其中石质遗存的整理和报告编写取得了重要进展,多学科研究也进一步深化,对由树木遗存所反映的史前植被、气候与先民用材等领域的研究有了新收获。相信随着田螺山遗址系列报告的整理和出版,将进一步促进河姆渡文化的全面深入研究,也会为探索中国东南沿海史前文化与环境交互影响打开一扇清晰的窗口。

 

  2006——2007年良渚古城发现和确认以来,考古成果连连,以莫角山宫殿区、城墙、外郭为核心区的三重古城结构体系进一步明确,古城西北部庞大水利系统的调查和探勘取得了重大收获,良渚古城系统总面积已达100平方公里。本年度为了配合申遗工作展开,对良渚古城核心区及周边相关地点,如莫角山、江家山、花园里、反山、古城南城墙等地进行了勘探试掘,明确了大莫角山的四面边界、堆筑方式,发现了围绕大莫角山的围沟遗迹,并在顶部揭露出两排7座大型房址,对大莫角山有了全面的认识。本年度还启动了良渚古城核心区以东的勘探工作,已完成60万平方米的勘探工作,发现台地21座、古水域3处、古河道4条、湿地范围4处。在第二届“世界考古论坛·上海”会议期间,良渚古城的新发现和新认识受到了与会专家的极大关注,剑桥大学考古学家伦福儒勋爵对此高度评价,认为良渚古城不仅是一项非常成熟的考古项目,而且就其反映的社会复杂性和阶级制度而言,中国的新石器时代被远远低估了,良渚古城考古要写入第七版的《考古学理论方法和实践》。在刚刚闭幕的浙江两会政协联组讨论会上,省政协委员、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刘斌指出良渚古城的价值可以媲美古埃及,呼吁要进一步加大保护和宣传的力度,让世界人民都来了解它,也希望良渚古城继西湖和大运河之后成为浙江第三个世界文化遗产。

 

  今年我所对原历史时期考古的科室进行了调整,分设为商周考古室、汉唐宋元考古室和水下考古中心,年度考古工作主要围绕大遗址、城址、古墓葬、瓷窑址和水下考古重点展开。

 

  绍兴越国王陵及贵族墓葬调查与勘探成果丰硕,为改变越文化研究相对滞后的局面,2011年,我所制定了《绍兴越国王陵及贵族墓葬考古工作规划》(2011 年- 2015年),得到了国家文物局重点文物保护专项经费的资助。五年以来,采取“全方位调查、大面积普探、重点地区详探、关键部位试掘、高精度测绘及考古资料数据化”的工作思路,对绍兴地区的王侯贵族墓葬开展了系统的考古调查、测绘和勘探工作,调查面积约60平方公里,取得了重要的收获,发现和确认了平水盆地的越国王陵区,这是越国王陵考古研究的重大突破,对越国都城制度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同时还基本明确了王陵区高等级墓葬周边古水系及沟状遗迹的分布状况,发现这些墓葬选址毗邻古代水系,这些水系汇入若耶溪后,最终与古越都城相连。上述成果的获得必将极大的推动越国王陵及贵族墓葬制、葬俗、王陵区、陵园制度及墓葬营建的研究,并为完善战国时期的诸侯及贵族墓的墓葬制度史提供极其重要的新资料,也为涵盖绍兴地区都城、王陵及贵族墓群为一体的大遗址的综合研究及全面保护和利用规划的制定打下坚实的基础。

 

  湖州毘山是浙北地区商周时期一处重要的中心聚落遗址,本年度继续对此进行系统的调查和勘探,以期在聚落分布格局上取得新收获。与此同时,为了配合良渚古城外围遗址,以及东苕溪流域商周时期城址的调查,再次对余杭小古城进行勘探,取得了一定的收获。

 

  安吉古城的考古工作始于2001年,自2011年列入国家文物局重点文物保护专项以来,对安吉古城以及周边地区进行了连续的区域系统调查和试掘。本年度的工作主要有安吉古城东区和西区、窑山遗址、上马山古墓葬的发掘,以及龙山、笔架山大型墓葬的钻探。其中安吉古城西区发现叠压城墙的战国时期堆积,以及压在城墙夯土下的灰面及战国陶片,由此判断城墙的始建年代为战国。窑山遗址位于古城东北约850米,为高出周边农田5米左右的高台,平面为圆角方形,边长约200米,高台四周有明显高起的城墙遗迹,高台外围有宽50—60米的河道围护,发掘证明城墙宽30米左右,在城内叠压城墙的堆积中见较集中的春秋晚期陶片堆,有西汉早中期之间的土坑墓打破城墙,表明城址始建不晚于春秋晚期,废弃不晚于西汉中期。以安吉古城为核心的大遗址格局认识已初具规模,期望下一步田野考古工作持续深入系统开展。

 

  长兴张家湾土墩遗存的考古发掘是长兴太湖高级中学新建工程中的抢救性考古项目,在工程范围内共发现二十四座土墩,已发掘十五座,共清理西周春秋时期的土墩墓八座,战国时期的土坑墓四座,两汉时期的土坑墓、砖室墓一百多座,明清时期的砖室墓一座,及二座窑炉遗迹。其中有七座土墩始建于两周时期,到两汉时期再在上面挖坑堆土建墓,形成一更大的土墩。此外安吉天子湖工业园区五福土墩墓的抢救性考古发掘也取得了新收获,发现了同穴合葬埋葬方式的野外证据。

 

  为了进一步深入越窑考古研究课题,同时为配合慈溪上林湖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与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我所和慈溪文管会制定了《上林湖越窑遗址2014—2018年考古工作计划》,将上林湖越窑遗址的年代、分期、范围布局等方面问题作为研究重点,拟通过对荷花芯、寺龙口、后司岙等窑址的继续深入发掘,完善上林湖越窑遗址考古遗存的时空框架。本年度集中开展了对荷花芯窑址作坊遗迹的考古发掘,揭露出晚唐、五代、北宋三个时期的地层堆积,获得了大量的瓷片和窑具标本,为越窑瓷器的分期提供了地层学证据。还首次揭露出大规模的唐宋时期越窑的制瓷作坊遗迹,为复原唐宋时期越窑窑场布局提供了详尽的资料。

 

  为配合国家“一带一路”的海洋战略计划,今年我所开展了对浙江周边岛屿的调查工作,将舟山群岛中的六横岛双屿港作为首选,进行勘探和试掘,为下一步研究的深入提供参考。

 

  城市考古是历史时期考古的核心议题,子城是一地的政治中心,嘉兴子城是嘉兴历代治所所在地,为廓清子城范围,探明子城历史时期城墙及城内建筑遗迹,进一步揭示子城的历史文化内涵,本年度我所开始进行系统考古调查和发掘,先期确认城墙所在以及四至,再进一步了解城内布局和功能分区。发现城墙、城内甬道保存完好,根据北城墙夯土内的包含物最晚为北宋中期前后,城墙的宽度规格与《志元嘉禾志》记载的宋城吻合,城砖规格也与湖州子城东城墙的南宋城墙一致,推断城墙为北宋宣和末年。下一步工作拟以甬道所在的中轴线为依托,力求还原城内衙署的基本布局。

 

  考古发掘工地的科学规范关系到学科的发展,是考古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的依据,也是考古学新技术、新方法、新理论进一步开展的基础,更是本所考古从业人员业务发展的根本,是全所事业发展的保障。我所根据《田野考古操作规程》、《考古项目检查验收办法》(试行),对九处典型考古发掘工地进行检查,总结了优点,也指出了不足。新的一年中,将针对实际情况,制定和落实《考古发掘项目中期评价》、《考古发掘项目结项验收表》,完善工地检查制度,保证考古项目顺利实施。

 

  刘斌所长最后以《角色、责任和方向——继往开来的浙江文物考古事业》为题做了总结,指出要以问题为导向,以学术和科研为本所发展的灵魂,鼓励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并加大面向全社会的行业宣传力度,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做出应有的贡献。(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