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红山文化与中华文明学术研讨会

  12月22日,由辽宁师范大学主办,辽宁省红山文化与中华文明协同创新中心和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承办的“五千年文明见证——红山文化与中华文明学术研讨会”在大连召开。来自国内外30余家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考古学界的专家学者参加会议。

  与会专家学者围绕红山文化时期的聚落形态、社会结构、观念意识、玉器研究、生态环境等方面,阐释了红山文化研究的重要意义,对红山文化及相关研究进行了历史回顾,并展示了新资料、新成果。

  研讨会上,先后主持了东山嘴、牛河梁等红山文化重要遗址考古发掘工作的红山文化与中华文明协同创新中心名誉主任郭大顺,从时空框架和时代特点入手,在多元一体格局背景下考察五帝传说时代,对史前考古与古史传说五帝时代作了进一步整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国祥从牛河梁第十六地点四号大型石棺墓的规格、墓葬形制以及高规格的用玉制度等方面,对红山文化晚期的社会结构和所处社会发展阶段进行了分析,探讨了这一晚期独尊一人式王权的形成。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仁湘作了题为“人神之间:由红山文化的发现谈起”的报告,他以红山文化出土大量陶质、泥塑或石质人像为例,分析了先民制作的神灵的简化图形,认为我们应重视史前时代器物上人物表情所传达出的信息。协同创新中心主任、辽宁师范大学教授田广林从人形造像、权杖杖首、多联玉壁三个观察视角,分析了红山文化所见欧亚大陆的东西互动与南北交流,讨论了红山文化时期的古代中国与外部世界存在的文化上的互动与交流。此外,与会专家学者还介绍了吉林大安后套木嘎遗址等遗址的发掘情况和研究成果等,从不同侧面证明红山文化是可以见证中华五千年文明起源和形成的重要史前遗存。

  据了解,红山文化与中华文明协同创新中心是由辽宁师范大学牵头,利用辽宁师范大学历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的学科优势,整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红山文化考古学研究方面的优势,依托朝阳市人民政府、朝阳师范专科学校、赤峰学院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地方面的资源环境,构筑起的新型协同创新发展平台。自2013年8月筹建以来,已开展了一系列的调查调研工作,取得了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