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与荷兰莱茵瓦尔德学院合作举办工作坊

  “什么是参与式博物馆?在中国,有参与式博物馆吗?如何建立起参与式博物馆?”要满意的回答这些问题,即便对于博物馆学的专家,也可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在浙江大学,荷兰莱茵瓦尔德学院的Riemer Knoop教授和Marjelle van Hoorn女士与浙大文博系的研究生们一起,通过一次次精彩纷呈的讲课、作业和讨论,慢慢在头脑中拼起了参与式博物馆的构图。

  两位荷兰的教师是应浙江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的邀请,在2015年的金秋时节,来到杭州举办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工作坊(workshop),其主题为“The Participatory Museum: opportunities, risks, issues”。工作坊不仅融合了理论教学和实践环节,而且特别强调学员与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互动,浙大文博系举办的这次工作坊,在国内博物馆学专业教育领域尚属首次。

  在日前举行的工作坊开幕式上,Knoop教授一开始就提出了博物馆2.0的概念。与现在流行的互联网产品一样,他将Web 2.0的理念和运营模式引入到博物馆管理中,主张将博物馆打造成由观众创作和生成内容,并与其他观众和博物馆工作人员进行分享和交流的一个平台,以有别于博物馆自己制作展览、自己发布内容和信息、观众只需要被动接受的博物馆1.0传统模式。当天,受邀参加开幕式的中国博物馆协会秘书长、文博系兼职教授安来顺也与在场的教师和同学们就参与式博物馆的分类、生态博物馆、博物馆媒体化、博物馆专业化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然而,参与式博物馆对于很多同学来说还是一个崭新的词汇,他们纷纷发出疑问:应该如何理解参与式博物馆这个概念呢?Marjelle女士让同学们写出自己脑海中的参与式博物馆的三个最核心的形容词,大家纷纷把自己的关键词写在白板上。其中create(创造)、share(分享)、interaction(互动)、connect(交流)等词出现的频率尤其高,这便是参与式博物馆的核心,一个观众能够围绕博物馆的内容进行创作、分享并成为与他人交流的场所。

  “那么,在中国,有参与式博物馆吗?”有同学在课堂上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美国学者妮娜·西蒙在《参与式博物馆》一书中提到了四种参与式博物馆类型:贡献型 (contributory)、合作型(collaborative)、共同创造型(co-creative)和招待型(hosted)。同学们在两位荷兰教师的指导下,赴浙江省博物馆(武林馆区)、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及良渚博物院进行了实地调查,通过观众研究、工作人员访谈、展览研究等,判断它们是否属于参与式博物馆,同时,从藏品的征集、管理、保藏、宣传交流等方面对传统的博物馆与参与式博物馆进行了对比。

  随着调查的深入,大家越来越觉得,参与式博物馆与其说是一种新的类型的博物馆,不如说是一种博物馆设计理念。参与式博物馆的设想虽好,但实际操作起来困难重重。《参与式博物馆》的作者妮娜也坦承目前世界上还没有一座全方位的参与式博物馆,也承认参与式博物馆“可能不符合现有的博物馆该有的样子,它更像是一个咖啡店或是一家社区艺术中心,甚至更接近于一个缝纫店。”换个角度去理解:凡是运用到了参与式技巧的博物馆都可以算是参与式博物馆,但是因为使用的数量和程度有多有少、有深有浅,所以可以大致划分为贡献型、合作型、共同创造型和招待型四种模式,可以视具体场合来确定“参与式博物馆”指的是全方位的参与式博物馆还是运用到了参与式技巧的博物馆,如果是后者的话,其实目前很多博物馆都或多或少地使用了参与式技巧。

  工作坊的结业式在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咖啡吧举行。在获得证书后,文博系硕士生邬如碧同学说:“真的很舍不得两位荷兰的教师,好希望再举办一次这样的工作坊。”

  以参与为标志的博物馆2.0时代是否能够到来,未来的博物馆是否能真正成为民众的博物馆,让我们拭目以待。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