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司申遗史:吉首大学利用学术优势大力推荐老司城

  老司城申遗中的吉首大学

  “土司遗址申遗成功了!”7月4日,吉首大学的领导和老师收到来自德国波恩世界遗产大会现场的微信。包括湖南永顺老司城土司遗址在内的“中国土司遗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同时也是湖南省第一个世界文化遗产。此次申遗成功,由吉首大学民族学、历史学等学科的20余位专家组成的团队功不可没。

  任务艰巨:三个“太”字道艰辛

  关于土家族文化和历史的研究,吉首大学从20世纪80年代就已开始。2004年起,永顺老司城进入学校的学术视野,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

  2012年8月,吉首大学与永顺县委、县政府签订永顺老司城申遗课题研究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吉首大学需在2013年8月前完成9部专著和6份论证报告。课题组的专家们感到:任务太重!而课题完成时间只有一年,专家们觉得:时间太紧!不仅如此,还要从世界遗产的角度审视老司城的核心价值,对专家们来说是前所未有的挑战,他们都认为:压力太大!

  面对三个“太”,专家们全情投入、争分夺秒。

  年近七旬、高度近视的杨庭硕教授,是最早进入课题组的资深专家。在他的带领下,专家们对申遗文本中的申遗条件逐条探讨,再结合老司城的具体情况反复修改。有一次,他们从早上八点争论到晚上十一点,差点儿被门卫“遗忘”在办公室。

  课题研究工作协调小组组长张登巧是湖南永顺县人,在研究推进过程中,工作组的同事们常和他开玩笑:“事情没搞好,你就别回永顺了!”玩笑背后的压力不言而喻。

  20余位专家全身心投入老司城申遗研究中,最终超额完成了协议任务。他们从人类学、历史学、民族学、社会学、考古学、建筑学、民俗学等多个领域进行研究,出版了国内首套《土司文化研究丛书》,共计11本学术专著,完成研究论文7篇、研究综述3篇。这些研究成果,为老司城遗址申遗文本的编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性材料。

  向外推介:充分利用学术优势

  在助推老司城申遗的过程中,吉首大学不仅承担了繁重的基础研究任务,还不遗余力地利用学术优势向外界大力推荐老司城。

  早在2011年8月,吉首大学就积极牵线搭桥,由中国社科院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吉首大学和永顺县联合主办了第一届“中国土司制度与民族文化”学术研讨会,吸引了海峡两岸150多位专家学者参与,迅速提升了永顺老司城在海内外土司学界的影响,为宣传永顺老司城打开了窗口。

  2014年10月,通过多方努力,吉首大学争取到“国际考古遗产管理科学委员会年会”承办资格,世界近50所大学及科研机构的100余名考古与文化遗产专家学者参会,有力地推进老司城申遗工作的开展。

  此外,在申遗工作推进过程中的两个关键环节,吉首大学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一次,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所长陈同滨团队不想接受申遗文本的编制工作,但听取了吉首大学龙先琼、罗维庆、瞿州莲等专家的汇报后,陈同滨表示,没想到吉首大学的老师对老司城遗址的价值有这么深的研究,感受到老师们的决心和诚意,最终同意接受编制任务。第二次是世界古迹遗址理事会委派专家塔娜·夏玛到永顺老司城现场考察评估,吉首大学的相关专家和英语老师连夜赶到老司城,在陪同考察的过程中,帮助随时解答和翻译相关提问。考察过后,塔娜女士对老司城的印象非常好,现场考察基本通过。

  尘埃落定:时代使命依然重大

  如今,老司城申遗工作已尘埃落定,课题小组成员也完成了各自的阶段性任务,但他们并未休息,而是开始关注老司城“后申遗时代”的保护、开发问题。

  正如吉首大学党委书记游俊所说,湘西历史文化厚重、资源丰富,除了这次申遗成功的永顺老司城之外,还有许多值得好好发掘和传承的历史文化,学校将在这方面继续不遗余力地给予关注和研究。虽然永顺老司城申遗成功宣告吉首大学对老司城的基础性研究暂告一段落,但对吉首大学来说,这是另一种全新的开始。目前,学校又承担起“凤凰区域性防御体系”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前期研究工作、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精准扶贫的实施纲要和村级规划等项目。

  利用学术优势服务社会,吉首大学在行动。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