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阳]跨越500多年历史的古建筑群在环境革命中重新焕发生机

  “咚咚咚……”近日,虽然下大雨,但在东阳市画水镇紫薇山明代后期古建筑群“诒燕堂”内,工人们在忙着铺设地砖。紫薇山明代后期古建筑群,是以明代兵部尚书许弘纲府第为中心的建筑群体。环境革命正让这座跨越500多年的古建筑群重新焕发生机。

  “全村一栋房”

  案例被搬上哈佛课堂

  紫薇山明代后期古建筑群有左、中、右三主干纵轴,以许弘纲的前后六进“尚书第”为中心,左右分别为其兄弟许弘纶的“大夫第”和许弘纪的“将军第”,各前后五进。

  今年80岁的许天海从小就住在古民居里,他告诉记者,紫薇村有“全村一栋房”的说法。三府第均有“廿”字弄堂和“廿”字街连贯其中,村民往来其间,一旦院门关闭,三条轴线自成一体,整个建筑群成为一个既单独存在、又互为联系的有机整体。“晴天阳光晒不着,雨天不会湿鞋袜”。许天海指着残垣断壁说,在他小时候,这弄堂二楼还能够走人呢。

  据史料记载,紫薇山古民居群于1997年8月成为省第四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紫薇村被评为东阳市历史文化名村。1998年,美国著名汉学家、哈佛大学东亚系主任包弼德来紫薇山村寻访古建筑群,对用传统道德精英文化维系的明代农村自治社会开展研究。2005年上半年,紫薇山古建筑群及其承载的文化,搬上了哈佛大学的课堂和网站。

  党员干部带头冲锋

  紫薇村将有大变样

  “前临东方西圆池塘,塘沿铺设河卵石大街,池塘边有两棵树龄400多年的老槐树……”紫薇村在古人巧夺天工般规划布局下,环境革命的基础比其他村都要出众。可要让这个拥有336户村民,800多人口的村庄环境面貌发生巨变又谈何容易。

  紫薇村村委会主任许国有介绍,从去年开始,村里出资200多万元,对全村污水管网进行改造,并对古民居周边6口池塘进行清淤。“从上个月开始,我们村开展房前屋后整治。”许国有说,环境革命,村里的党员干部带头“冲锋”,目前,每名党员干部家里的房前屋后已清理干净。

  在许国有看来,紫薇村的环境革命必须围绕古建筑群开展。“对厅堂地面进行修缮后,我们还将对塘沿河卵石大街进行复原。”许国有说,接下去,村里还将对破损的古民居进行修缮,对周边的村民房屋进行外立面的改造……“等你下半年再来,紫薇村将大变样。”许国有满怀信心地说。

  一天最多卖出100公斤

  乌饭麻糍成紫薇村独一份美味

  “未来,紫薇村将打造成旅游景区。”在许国有看来,紫薇村旅游资源不仅有历史底蕴深厚的明代后期古建筑群,更有独一份美味——乌饭麻糍。

  许球仙今年67岁,在她小时候,“四月初八吃麻糍”的习俗就深深烙印在她脑海中了。“每到这天,村里会给每家每户分麻糍。”许球仙说。

  乌饭麻糍是紫薇村独有的一道美食,采用松花粉、乌饭叶和糯米加工而成。“每年乌饭麻糍的销量都很不错。”许球仙说,今年最多的一天,她做了100多公斤的乌饭麻糍都卖完了,还有不少人拿去网上销售。

  许国有说,每周都有20多位慕名而来参观村子的游客,“有了乌饭麻糍的美味,紫薇村旅游致富的路子定能越走越宽阔。”许国有说。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