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城砖“俞洪献窑”藏着什么秘密?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3月7日,本报8版“浙中特刊”以《石榴巷现铭文版古城砖,几多金华往事》为题,报道了金华古城砖背后的故事。遗憾的是,记者没有找到石榴巷那块消失的古城砖,而有关这块砖的报道仿佛一石激浪,阵阵涟漪逐渐泛开。

 

  先是记者收到一位神秘读者来信,信中是三张宣纸,均是金华城砖拓片。神秘读者方先生没有留下地址和联系方式。3月25日,本报8版“浙中周末”刊发消息《神秘读者寄来金华城砖拓片》寻人。

 

  方先生没找到,读者陈先生打来电话。他是位于金华府城隍庙内的金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的工作人员。他看到报纸上的古城砖拓片,发现与城隍庙里的古城砖极为相似。“城隍庙门卫室角落里堆着7块金华城砖,砖上刻着字:‘金华城砖’等字样,你可以来看看。”

 

  一块古城砖上刻着“俞洪献窑”

 

  3月26日,记者赶过去看,在城隍庙的门卫室墙角,找到了这7块古城砖。它们保存得比较完好,一块块堆起来,排得整整齐齐。砖块侧面的刻字清晰可见,其中6块的刻字是一模一样的,砖块左侧:金华城砖,砖块右侧:光绪十一年造,均是繁体字。

 

  有一块砖上的刻字比较独特,一个长方形框框内,刻有一竖排小字“俞洪献窑”,像是烧完一块砖,在砖面上盖了一个章。这块砖的切面十分平整、干净,并没有刻别的什么字。

 

  “俞洪献窑”究竟代表什么?对此,无论是非遗馆的老师,还是保管古城砖的门卫师傅,都说不出个所以然。大家猜测,可能是制作这批砖的烧窑师傅的名字,也可能是制作这批砖的窑口名。

 

  门卫叶师傅说,据说这些砖是十几年前改造城隍庙时挖出来的。“我们知道这是文物,所以一直没敢动。”叶师傅一直都有点担心,文物放在屋子里,万一丢了或者损坏了怎么办?最好还是由文物部门统一妥善保管比较好。

 

  有市民告诉记者,府城隍庙北边的明月楼堆放着大批古城砖。随后记者前去查看。目前明月楼是对外开放的,有不少市民在此驻足。据了解,明月楼在经历了长期关闭后,于去年5月18日重新对外开放。

 

  明月楼的管理人员表示,明月楼上确实堆放着一批古城砖,是管理人员重点看管的对象。记者看到,古城砖密密麻麻堆着,有1米多高,最顶上用水泥石板遮盖。大多数砖上都刻有“金华城砖”、“光绪十一年造”。这些砖有的已经残缺不全。有路过的市民说,古城砖露天摆放易损坏,也易遗失,建议文物部门库存。

 

  “芙蓉峰前旧时月,夜夜长照溪上流。”说的是金华的明月楼,它和八咏楼(原名玄昌楼)、清风楼(后重建于黄宾虹公园)并称金华三大名楼。相关资料显示,明月楼始建于宋宣和四年(1122年),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原位于赤松门(即梅花门)东北城墙,历经600多年,于清代初年迁移现址明月路西侧。现存建筑为光绪十五年(1889年)知县曹砺成重建。

 

  金华市文保所所长蒋金治说,明月楼的砖大多是清代砖,与石榴巷发现的那块古砖属于同一时期。

 

  文物专家:“俞洪献窑”是砖的品牌

 

  据蒋金治判断,“俞洪献窑”中俞洪献是人名,一般来说是窑主的名字。在古代,金华古城墙所用的砖,基本都来自金华周边各县市的砖窑。如何区分各窑口的砖,还得看商标。

 

  “俞洪献窑”相当于砖的一个品牌、商标,也许当年还算是窑砖界的一个名牌产品哦。将人名作为品牌,即便在现在,也是很普遍的,比如张小泉、王守义等等。

 

  “由于当时为金华城墙提供砖块的窑口太多,俞洪献的砖窑具体在哪个地方,不得而知。但在自己的砖上打上自己品牌,至少说明这个窑主对自己的砖窑烧制砖的品质特别有自信。”

 

  古城砖算不算文物,是否需要库存?蒋金治认为,金华的古城砖数量较大,算不上是文物,其历史意义远大于实际价值。“去年10月,金华八咏楼首次发现元代‘兰溪州造’铭文城砖,我们将这些砖保存下来,少量城砖确实会作为历史资料的样本存放。”他表示,明月楼堆放的金华城砖,大多残缺不全,而且即将被使用,金华古城墙、明月楼等古迹修复时会派上用场。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