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市文广新局加强文化遗产保护

  2016年许昌市文广新局将以中心市区、水系建设、文化旅游线路、神垕古镇综合开发为重点,按照加强保护和合理利用的原则,着力加强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包装申报、保护维修和开发建设工作。

  一是切实抓好文化遗产保护宣传教育工作。加强与新闻媒体的合作,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法一条例”和中国文化遗产日、国际博物馆日等重大文物节庆日的宣传工作,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社区、进校园宣传活动,提升社会各界的文物保护意识。抓好文物业务技能培训工作,组织开展文物系统经费申报培训、文物勘探技术员培训、文物安全暨文物行政执法工作培训、文物鉴定培训等,全面提高全市文博单位从业人员素质。

  二是持续做好文物基础保护工作。做好全市第七批省保的保护档案、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保护标志、保护机构的完善和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申报评审核定工作。各县(市、区)要做好本辖区内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的核定定级工作,将一批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物古迹升级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持续抓好国保单位的保护规划、维修工程、“三防”工程的立项、方案编制上报工作,确保全市国保单位都落实有具备申报国家经费的项目。完成许昌关帝庙、天宝宫消防工程等6个项目的方案编制报批工作和许昌关帝庙、灵井“许昌人”遗址、天宝宫、禹县钧窑址等10处国保单位的保护规划编制报批工作。完成陈德馨藏书楼和洪山庙大殿消防工程、三券桥、天王安乐寨和王棽林故居整体维修工程方案设计及编制报批工作。实施好杨佩璋故居主楼(绣楼)、清流社学故址和许昌关帝庙古建筑群等维修工程,确保维修质量符合设计要求。继续组织开展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加快推进可移动文物普查进度,全面完成我市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同时,要在普查基础上,建立文物电子档案,为将来筹建许昌市文物资源数据库打下基础。

  三是扎实做好基本建设中的文物保护工作。研究探索基本建设中的文物保护工作新机制,积极推进落实文物勘探前置工作,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我市建设工程开工前调查、勘探、发掘结果确认、审批工作,严格审批程序,提高审批和服务效率。做好郑合、郑万高铁等重点项目和基本建设工程的考古调查、勘探工作,有效保护地上、地下文物,服务全市建设大局。

  四是着力推进文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启动灵井“许昌人”遗址公园建设,高起点、高规格搞好规划,积极申报项目,力争“十三五”期间建成投用。规划魏文帝庙、十里庙仰韶文化遗址和许昌县华佗墓、张公祠、张潘二妃墓、射鹿台等文物保护展示项目。结合神垕古镇开发,编制神垕古镇文物保护规划和神垕古民居等重点文物维修方案,与神垕古镇总体规划相融合,并分步推进实施。

  五是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健全完善非遗保护名录体系、代表性传承人体系,加快建设非遗传习、展示、研究基地和场所,积极做好许昌市第四批非遗项目的申报评审和省第四批非遗项目传承人申报工作,举办许昌市非遗成果展、第三届钧瓷烧制技艺传承人授徒大赛等活动。

  六是坚持抓好文物安全工作。各文物、文博单位要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严格落实文物安全责任,筑牢文物安全思想防线、技防防线和人防防线,健全市、县、乡、村四级文物安全保护网络。同时,进一步加强同公安部门的沟通协作,始终保持打击文物犯罪的高压态势,对文物违法犯罪活动,露头就打,决不手软。要通过多种安全措施,保持全市文物安全形势总体稳定,力争实现第26个馆藏文物安全年。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