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千秋经幢欣逢盛世多太平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从金华市区繁华的宾虹路或义乌街走进金钱寺村,村东有一座古寺遗址,就是有着千年历史的佛教圣地古金钱寺;走到村中央,国家级历史文物——唐法隆寺经幢便会展现在你面前。隆冬的寒流中,遗世独立的经幢有些落寞。1月8日,本报刊发了《唐法隆寺经幢 在时光中遗世独立》一文,随后被中国文物网、浙江文物局等多家网站转载,引起广大读者的高度关注,其中仅中国文物网阅读量就超过1.15万人次。

 

  本报面向社会征集有关唐法隆寺经幢的传说、典故和保护方略后,有不少市民来电、来信讲述了自己小时候听到的故事。之后,不时有市民赶到经幢前祈福许愿,金钱寺村又有了保护经幢的新动作——村口建牌坊,路标更清晰。

 

  市民建言护国宝,村里筹资建牌坊

 

  日前,记者在金钱寺社区看到,距唐法隆寺经幢100多米的金钱寺村口,一座法隆寺仿古石质牌坊已经建成,淹没在喧嚣市声中的千年经幢将唤起更多人的关注。

 

  金钱寺村负责人徐旭明说:“经幢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它的价值已无法估量。今天我们修建牌坊,是要延续历史文脉,彰显瑰宝传奇,唤起人们对这段曾经在八婺大地辉煌过的历史的美好记忆。”

 

  为提升国家和省级历史文物——唐法隆寺经幢的知名度,以徐旭明为主的村班子成员顺应民意,提出在宾虹路方向的金钱寺街入口处修建一座法隆寺(金钱寺)仿古石质牌坊的意愿,得到了金钱寺全体村民代表的一致赞同。他们自筹资金20万元,并报上级批准,新修了这座坐北朝南,宽6米、高8米(内空高4.6米)的牌坊。这座牌坊规模宏伟,石刻精致而庄重,与经幢遥相呼应,有效地起到了宣传和引路作用,让藏在深闺人不知的法隆寺经幢揭开神秘面纱,重回人们的视野中。

 

  今后如何保护经幢,提高经幢的影响力,市民郑峰有一个建议:把金钱寺发展成为金华市区里的历史文化村落,像太平天国侍王府、古子城都已经被保护,在城市中的古朴建筑,现今也被人所熟知。市民胡先生则说,可以在交通干道上标识路标,指明法隆寺经幢的具体位置,对于熟知金华历史的人们来说看到这样一个标识或许会引起注意,主动跟着标识前往参观法隆寺经幢、了解历史。唐法隆寺经幢的历史、文化价值被人们充分认识之后,相信会有更多有识之士来自发来保护它。

 

  “身边的城墙、老街古巷,无不承载我们这个城市的历史烙印,真不想它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渐渐消亡。这座城市的历史遗留和文化渊源,需要我们共同去发现、去保护。”有市民这样说,文物建筑、文化遗产是我们“与祖先握手”的桥梁,一个传播文化的纽带,需要大家一起保护。

 

  经幢传说不少,


  广为流传的有两个版本

 

  市民胡一寒、胡贤惠、胡发来、郑峰等人通过邮箱、电话诉说了他们小时候听到的故事。

 

  “故事很多,但很多都变得模糊了,现在的年轻人大多不知道这些传说典故。”郑峰说,据传,法隆寺经幢特别灵验,家里有人过世,只要后人抓把土绕经幢三圈,故人第二天就能转世投胎,鸟从经幢上飞过立马会变成人,人摸过经幢就能心想事成。

 

  采访中,记者发现,关于法隆寺经幢最为广泛流传的传说有两个:

 

  传说一

 

  金钱寺位于江南鱼米之乡八婺大地,自古有“先有金钱寺,后有金华府”之说。村中有一座法隆寺经幢,幢下是一口井。相传很久很久以前,金钱寺的村民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安逸生活。有一年春天,突然来了一条顽皮小龙兴风作浪,顷刻间婺江两岸洪水四溢,庒稼被淹,农舍被冲,民不聊生。以后每年一到春季,小龙都要光顾几次,每次都会带来大风、暴雨、洪水,造成灾难性破坏。

 

  一天,盘踞在南山修炼多年的一条长蛇恰好路过,看到此情此景,正义感油然而生,与小龙展开了殊死搏斗。经过几天几夜的恶斗,小龙敌不过长蛇,一甩尾巴,劈开一条大河顺流西去,洪水也随着小龙沿河滚滚分流而下,大地露出了水面,这条被小龙劈开的大河后来被人们称之为“龙渎河”。为保护良田和农舍不再遭受小龙的侵害,长蛇从此定居在了金钱寺,它头朝北山尾向南山,在江边布下长蛇营,形成一条坚不可摧的堤坝。此后虽然小龙每年春季还来,但一看到长蛇就绕过金钱寺,径直顺龙渎河而去,从此,人们又过上了安宁的日子。勤劳善良的金钱寺人,在长蛇的呵护下安居乐业,年年丰衣足食,一派富饶景象,吸引了大量过往客官。渐渐地,金钱寺成了八婺大地的水陆交通要道、鱼米之乡、风水宝地。

 

  不知何时,当朝皇帝得知江南有一条长蛇,造福一方,为当地百姓所爱戴,担心有一天长蛇会变成真龙,危及自己的皇位,就派出心腹大臣,带领精兵强将,进行征剿。由于长蛇勇猛顽强,几次征剿都没有得逞,这位大臣心生一计,带上几名心腹小校,化妆成当地百姓模样,提着鱼枪,半夜三更悄悄接近长蛇。当时长蛇经过几天的劳累正昏昏欲睡,官兵就对着长蛇的眼睛猛扎下去,将长蛇牢牢地钉在地上,以达到“独眼不成龙”的目的。当百姓得知长蛇遇害后,揭竿而起,赶走了官兵,而此时的长蛇仍然头朝北尾向南静静地躺在江边,用自己的身体阻挡肆虐的洪水。人们为了怀念长蛇的功绩,希望它能起死回生,每天为它念经祈祷,渐渐地长蛇的两只眼睛和尾巴分别化为三口井,鱼枪变成了经幢,称法隆寺经幢,一直留存至今。

 

  传说二

 

  据传,唐朝时期,印度僧人佛陀波利历经千辛万苦来到汉土,希望见到文殊菩萨。他到了五台山底,遂五体投地,祈求菩萨让他看到文殊菩萨。此刻山中忽见一老者,用印度话告诉佛陀波利,让他返回印度取《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来流传汉土,才告知文殊菩萨在哪。僧大喜,遂抑悲泪,至心敬礼,举头之顷,老人不见,僧惊愕之余,倍加虔诚,返回印度取《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僧再返中土大唐时,已历经多年。

 

  古代翻译佛经,要求非常严格,必须经皇帝同意,由高僧大德主持翻译。印度僧人将上述情况报请皇上,皇帝见此经功德利益甚巨,便将经文没收,在皇宫内自用,禁止流向民间,同时重赏佛陀波利。佛陀波利悲泣,声称自己捐躯委命取经,只为救拔苦难,不求财宝,要求取回经本流行汉土。皇帝见佛陀波利恳切,还其经本,佛陀波利访得懂梵语汉僧共翻译,从此,《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在汉土流传。

 

  公元857年前,《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传到金华法隆寺。经中咒语成为唐朝寺院三大神咒之一,所有僧尼必须每日诵此经21遍。到明朝,朱棣皇帝再作序,大赞此佛经。

 

  唐大中十一年,在江南古城金华,法隆寺的僧人们瞻仰新落成的《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经幢,眉宇间充溢着无限的虔诚和信仰。因金钱寺的《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法隆寺经幢殊胜,守经幢的寺庙因此香火旺盛,僧人众多。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