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三星堆金面具成“中国面子” 尝试各种跨界

  北纬30°,广汉鸭子河畔,掩映着距今约三千至五千年前古蜀国的辉煌。三星堆发掘,使一向以黄河文明为中华历史起点的叙述,融进了长江流域的文明起源这一支。

  借李克强总理之手,青铜面具成了“中国面子”;借势“一带一路”,三星堆成了文化使者,走进希腊、美国、德国等国家。这些年,三星堆开始“跨界”,一次次华丽转身,从科研走向市场,从线下走向线上,从文物展览走向文化创意产业。

  北纬30°的神秘古蜀王都

  地球北纬30°,因其萃集地球上最为神秘文化和奇观而成为叩开地球文明最为深沉的文化记忆之门。

  广汉地处川西平原东北部,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腹心。这里陈列着数千年的回忆,蜿蜒的鸭子河流淌着几多诗意和灵动,串联起香醇的酒香、诙谐的川剧和几千年前古蜀人生活点滴。

  1929年的一天,广汉农民燕道城农作时几锄下去,敲开了一个沉睡了数千年的古国大门。

  1986年,两座大型祭祀坑被发现,将一个青铜铸就的神秘古国的沧桑背影清晰地定格在北纬30°。数量众多的青铜人像、面具、全身青铜人像等构成阵势雄浑的三星堆青铜雕像群,密码一般的层层谜团,终于在川西平原的地表下渐渐得到破译。

  石破天惊的发现,将巴蜀文化上限推进了1000多年。

  2014年底,三星堆发现疑似北城墙,与之前发现的东西南三道城墙合围,成为一个完整城池。专家们发现,三星堆遗址分布面积12平方公里,是迄今在西南地区发现范围最大、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城、古国、古蜀文化遗址,被誉为“长江文明之源”。

  三星堆金面具成“中国面子”

  三星堆文物曾在美国、德国、法国、日本等十多个国家展出,均受到追捧。当然,三星堆文物复制品跻身“国礼”并不意外。

  去年,三星堆文物展亮相美国;国内首座概念博物馆“走近三星堆”开门迎客;德国柏林“成都——南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展览,三星堆面具再现古蜀文明的辉煌和灿烂。

  5月23日,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的复制品被作为“国礼”赠送给秘鲁,三星堆赢来一片美誉。这是继2014年李克强总理向希腊赠送青铜纵目面具复制品后,三星堆再一次成为“中国面子”。

  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高大伦说,总理出访两次用三星堆文物复制品作为国礼,足以体现三星堆文明的重要性和特殊性。

  三星堆管委会主任阙显凤认为,这种“追捧”并不奇怪,“三星堆青铜器群,在中国其他古文化中很少发现,有着强烈地域特色,同时明显受到中原夏商文明和古代西亚、近东等古文明影响,可以说是最有‘国际范’的中国古文明代表器物。”

  12月21日,三星堆与南方丝绸之路研讨会在德阳举行,专家眼中,三星堆有了新定位,成为“一带一路”的文化使者。

  三星堆“跨界”激活历史记忆

  走进三星堆,一件件精美青铜文物令人拍手叫绝。

  文物背后,凝聚了一代代文物工作者的心血。在这里,X光探伤技术、超景深三维显微系统、3D打印技术等高科技被广泛运用,三星堆去年修复文物400多件,今年与德阳、中江、双流等地文保部门签署协议,计划修复文物600多件,“可以说是忙不过来。”

  广汉市文物局副局长朱亚蓉介绍说:“医术精湛的医生,也要借助先进的设备辅助,治病救人,文物保护和修复也一样!”

  除展览修复外,三星堆实施“学生走进三星堆和三星堆文化进校园”的“双进”活动,用跨界的崭新模式提升和适应时代传播规律,实现了让高冷文物走进大千世界,让历史记忆被激活。一系列“萌萌哒”的文创产品也打动着年轻人的心,文物饼干,青铜面具撞脸“厄齐尔”、“马云”,网友感叹,三星堆越来越会“玩”了。

  2015年世界超模大赛全球总决赛开幕式首次在三星堆举办,35个国家超级模特走进三星堆。10月31日,三星堆面具狂欢夜举行,为市民带来一场整合游乐、音乐、美食、创意等多种跨界文化资源的视听盛宴。阙显凤表示,三星堆与时尚跨界,向公众传达一个信息:三星堆古老但不古板。“博物馆是公众感知文化的场所,在博物馆里看一场时装秀或是来一场假面狂欢舞会,有利于拉近博物馆和大众的距离。”

  成效渐显:2015年三星堆门票2700多万元,比2014年增加13%,接待80多万人次,增长8.3%,连续4年实现稳增长。百度新闻数据也不断上涨:“三星堆”相关新闻总数26600多条,仅2014年至2015年就有22600多条,是2014年以前新闻的5.65倍。

  这种以提高亲和力为目的的“跨界”,在三星堆会越来越多。今年春节,三星堆将举行“三星堆大祭祀”迎春活动,“大型古蜀祭祀盛典”、“丝绸之路艺术展”、“非遗文化走廊”、“新春花卉汽模展”,爱“玩”的您不妨带上家人朋友,来穿越时空,感受神秘古蜀文化。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