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蜀南秦五尺道 被赞“实景交通历史博物馆”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横江县秦五尺道遗址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横江伏龙口

 

  秦王朝有七大工程,分别是秦长城、阿房宫、始皇陵、灵渠、直道、驰道、五尺道。两千多年来,在宜宾横江镇以北数公里的伏龙口宽仅一百多米的逼仄峡谷之中,并行着包括秦五尺道在内的数条水陆交通要道。这个厚重的人文地理节点近年被交通史学家发现后,誉其为罕见的实景交通历史博物馆。

 

  在这里,河床深切的关河水流湍急,两岸山势险峻、连绵不绝,唯有关河拐弯处的伏龙口有一个豁口。架在各自高架桥上的内昆铁路和水麻高速公路,在豁口里、关河上从容飞渡;川滇公路和通乡公路,在山脚顺势蜿蜒;幽幽五尺道,如飘带在山腰若隐若现。

 

  川滇要道

 

  那天,我踏上伏龙口五尺道上厚厚的石板,俯身量度临崖的石板断面的厚度,竟达到30公分,这仅是经过两千多年时光的磨砺、无数人足马掌踩踏后残存的厚度。而它的宽度,虽随地形地势的变化而宽窄略有差异,但保持在一米至一米五之间。

 

  秦汉两朝均为27.65厘米一尺,五尺约为1.4米。由此可知,道宽五尺,是当时筑路的宽度标准。

 

  遗存得完好的伏龙口五尺道向山腰盘旋而上。走过一处拐肘弯,蓦然,一块状如虎口、约三四层楼房高的巨石展现在我的眼前。

 

  细看,五尺道如衔在虎口中的巨蟒,一块块一米多高的石碑,竖立在古道边的虎口之中。疾步上前,伫立碑前,欣喜地发现这是几块立于清代同治、光绪年间的修路碑。碑文字迹漫漶,碑额的大字却清晰可辨。这几块修路碑的碑首雕琢有纹饰,且碑身体量较大,可推断为官衙所为。

 

  清代乾隆年间,为舒缓关河铜运的艰难,官方在开浚关河航道的同时,又较大规模地整修五尺道,使之成为川滇间的重要通道。由于五尺道多数路段能通车走马,因此堪称当时的高速路。

 

  在横江县境内这几百米完整的五尺道上,迄今为止共发现六块民国以前的修路碑,这至少说明,在清末民初,这条有着两千多年路龄的古道,仍承担着沟通川滇两省的主要功能。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