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湖]戴墓墩良渚文化遗址

乍浦镇历史悠久,景色秀丽,土物珍奇,人文蔚盛,自秦汉起建城,汉代称故邑城,乍浦之名始见于唐朝。千年古镇,乍浦悠久的历史留下的丰富人文资源遗迹令人赞叹:千年古银杏、古城河、古桥、古民宅、古井、古城遗迹、海盐弄、碗爿弄、总管弄、乍浦古炮、葫芦城、瑞祥寺、山湾渔村……即日起,本报开设“创历史文化名镇 展千年乍浦风采”栏目,彰显这颗为世人所瞩目的璀璨明珠的魅力。

  戴墓墩遗址是位于乍浦镇的一处距今5300至4000年的良渚文化遗址,该遗址分布范围大,出土器物数量多,以出土的玉琮最具重要意义。这说明早在四五千年前的原始社会晚期,就有先民在乍浦生息而留下千年文明。

  然而,乍浦人对戴墓墩遗址究竟发现和发掘清理出多少良渚文化的各种遗存物并不十分了解。据乍浦镇志记载:“戴墓墩遗址位于乍浦镇建利村,属原始社会古文化遗址(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1958年,经省文保工作者联合调查,遗址面积9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0.6米。”

  近年来,由于修建公路、项目建设等工程,遗址面貌大有改变。2001年3月,在大港化工厂厂区内动土时发现陶、石器,文保部门及时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所以目前初步划定的戴墓墩遗址总面积16万平方米左右。至此,戴墓墩遗址范围内发现良渚文化红烧土堆积一处,良渚文化墓葬5座。综合判断,认为这批墓葬的年代大致为良渚文化中期。

  另外,大港化工厂厂区内的戴墓墩遗址发掘清理出土了一批精美的陶器,反映了良渚文化制陶手工业的高超水平。带盖宽把杯造型优美、工艺复杂,其把宽6.7厘米,竟是用39条不足两毫米粗细的泥条粘拼在底板上制成,整个器身刻饰了“蛇鸟纹”,网格纹和细直线是陶器中的“满工”作品,是极为少见的良渚文化珍品。良渚文化的刻画陶文是引人关注的重要研究课题,此次发掘清理中,在双鼻壶、圈足盆、平底罐等多种器物上发现了9个陶文,为该课题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去年12月,平湖市和嘉兴港区有关部门就扩大戴墓墩遗址保护范围举行了一次讨论会,其目的就是既要在城市建设中考虑文物保护,又要兼顾发展经济的需要,以达到保护和建设的“双赢”。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