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甘肃天水三岔镇吴砦城的历史变迁

  古道上的要地

 

  1972年,当时的吴砦公社曾出土了一件“尖底瓶”,后经专家鉴定,此“尖底瓶”是用于祭祀天地盛装酒水之物的器具,属于新时器时代仰韶文化遗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修建吴砦乡政府和吴砦中学时,曾发掘出土过陶壶、陶罐、骨针、石斧、用火灰层等古人类文化遗迹,证明早在五六千年前,原始先民就在今三岔镇一带繁衍生息。

 

  据史书记载:伏羲生于成纪(陈起),徙治陈仓,都于陈。这三个地名都有“陈”音,俱分布在渭水流域同一轴线。伏羲女娲由葫芦河进入渭水流域,带着氏族成员沿渭水向东进入关中地区,再到中原华东,将伏羲文化从大地湾带到了关中以东,点亮了中华文明的曙光。三岔镇以西有“黄龙”村(史载:黄龙现成纪)、补天石、天柱山等伏羲文化遗迹,三岔以东有“龙凤村”、“凤阁岭”、陈仓等与伏羲文化有关的地名。大地湾遗址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地,作为渭水峡道上人类文明迁徙的必经之地,三岔镇则是大地湾伏羲文化向东传播的重要见证。

 

  公元前763年,秦文公曾率侍卫由西犬丘,经天水放马滩、麦积山,到达三岔(即吴砦),沿渭水峡道东进关中,即文公东猎,并最终实现影响先秦历史走向的“汧渭之会”。秦文化发源于天水一带,秦文公东猎经渭水峡道的三岔而至关中,将秦人和秦文化的种子播撒在了三岔镇。

 

  1978年,三岔镇西北面的建河村出土了蒜头壶、二十六年戈等青铜器。戈上有铭文“廿六年,□□守□造,西工室阉,工□,武库”字样。经专家判定,此戈作于秦昭王二十六年,“守”前二字当为“陇栖”,“西工室”当是秦都西犬丘的工官所造,隶属中央。2002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在建河村以南的缓坡地上,发现了一处规模较大的秦墓地,共发掘秦墓60多座。这批秦墓大多为竖穴土圹洞室或偏洞室墓,呈东西向,少数为南北向,墓壁规整,土坑深、大,填土经夯打。随葬品多为罐、盆、釜等陶器,置放在洞室一侧或两侧。此外,在三岔周边的北峪堡、史家窝、闫西等地均发现了先秦战国时期的古栈道遗址。

 

  据《秦州志》载:“秦州东南一百里,四道岭有秦嬴非子繁息战马故址。”1986年4月28日,天水市麦积区党川乡小陇山林区的放马滩发现了一座战国墓葬,出土了大量竹简和我国最早的纸质地图。其中,放马滩战国地图所注地名中发现“潘史关”地名。据一些学者考证,潘史关当为今渭水峡道的凤阁岭、吴砦一带,很有可能就是吴砦古城附近的某个地方。

 

  丝绸之路开辟后,三岔作为东西进出长安和西域的交通交汇点,贸易兴盛,商贾不绝,曾一度成为渭水峡道上一座重要的商埠。到了唐宋年间,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茶马古道的逐渐兴盛,让三岔的交通枢纽作用更为凸显。据陕西理工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梁中效教授研究,“早在唐代,从四川雅安经汉江、嘉陵江翻越秦岭之间就有了一条运送蒙顶茶的通道”,而在今三岔镇北峪村与陈仓区建河村交界处,还有一块“秦陇界”石刻和一段人工开凿的石道,这也成为三岔区域作为古道要地的又一见证。

 

  宋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朝廷在天水设立了秦州茶马司,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茶马司。而经汉中翻越秦岭到达秦州的古道,是必经三岔镇的。从三岔镇的地理位置来看,其扼陕甘川三省,向东直达关中进入长安,向西可上秦州到达西域,向南经秦岭沟翻越秦岭即达汉中巴蜀之地,一地扼守三省之道,正是在古代交通条件有限的大背景下,至关重要的交通枢纽。这亦或就是后人将此地叫做“三岔”的真正缘故吧。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