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海曙曾见证“海上丝绸之路”的繁华盛景
2015-08-16 16:43:04 来源:宁波日报 已浏览次
“宁波海曙自从唐长庆元年(821年),明州刺史韩察将州治从小溪迁到三江口,建官置,筑城墙,建明州子城,宁波建城开始,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一直是宁波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如果说,宁波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始港的地位众人皆知的话,那么,海曙作为‘海丝之源’的地位同样是不言而喻的。”
近日,宁波博物馆副馆长李军在该馆“东方‘神舟’——宁波迹陈列”现场,指着鼓楼、天封塔以及出土的越窑青瓷等“海丝”遗存图片,向记者娓娓道来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于是,海曙作为“海丝之源”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
国际贸易的重要港口
“书藏古今,港通天下。”港口是宁波城市发展的生命线,唯其港口,宁波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成为中国对外贸易、文化交流的重要口岸。谈起“海丝”,港口是绕不过去的话题。
“从唐代起,宁波就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港口,是中(明州、登州)、日(日本博多)、韩(新罗清海镇)‘东亚贸易圈’中的四大枢纽港之一。宋元时,宁波(明州、庆元)已成为全国最著名的对外贸易三大港口之一(广州、明州、泉州),尤其在宋代,成为朝廷指定通往日本、高丽(朝鲜)的特定港口。明朝时,宁波港是朝廷指定接待日本勘合贸易船的唯一港口,港口登陆地遗址在海曙区东渡门至渔浦门沿江码头一带。”随着李军的介绍,三江口曾经“商船辐辏,八方通衢”的历史盛景便展现在眼前。
虽然经过历史沧桑,东渡门、和义门如今不复存在,但是在三江口附近,依旧保留了市舶司遗址(来安亭)、波斯巷遗址等“海丝”遗址。李军告诉记者,市舶司(务)是宋、元、明时期朝廷在明州设立的官方机构,由市舶司的具体业务办公衙署与贮藏舶货的市舶库组成,外来舶货在来远(来安)亭经检核办理有关手续后,方可入市舶务门,运至市舶司内的市舶库贮藏,之后,再通过月湖顺西塘河,经姚江沿浙东大运河、京杭大运河,运往全国各地,始建于唐朝的天封塔就是商船来往明州城的航标。
波斯巷则是宁波与阿拉伯世界交往的见证。在唐中晚期,即有波斯商人来到明州。宋时,更多的阿拉伯、波斯商人来到明州,其中不少人长期寓居明州。为此,明州在市舶司西边的波斯商人聚居地设置波斯馆,专门接待波斯商人,称之为“波斯巷”。
“1973年,在三江口旁的和义路唐海运码头遗址,出土了700余件越窑、长沙窑外销瓷器等,也说明海曙是‘海上陶瓷之路’的启航地。”李军告诉记者,近年来海曙区多次出土波斯陶器,进一步佐证了这一论点,“‘海丝’兴起的直接原因就是东西方贸易,三江口的这些遗址及出土的越窑青瓷等商品,是宁波‘海丝’扩大、繁盛的重要标志。”
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
“宁波海曙作为‘海丝’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地位显而易见,而其在‘海丝’文化交流的地位同样举足轻重。”李军表示,位于海曙区的鼓楼、高丽使馆遗址、四明驿、延庆寺、清真寺等遗址,体现了海曙在“海丝”形成及兴盛过程中作为文化交流重要窗口的地位和作用。
“始建于唐朝的鼓楼是宁波建城的重要标志,亦是古代宁波对外交往的实物见证。”李军告诉记者,现在的鼓楼位于唐长庆元年所建的南城门位置,它既是浙东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同时又是官方接待各国使节、商团的场所。“而迄今全国唯一保存的高丽使馆遗址则是明州作为北宋时朝廷指定的通往高丽的主要出入口岸、接待来明州的高丽贸易商和进京进贡官员的场所,它是中韩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
位于柳汀街现佛教居士林址的四明驿是日本勘合贸易船赴京进贡的起程站和其返国补充水源的基地,其中不少日本遣明使,入明后与宁波文士密切交流,切磋书画艺术与文化习俗,产生了真挚的友情,并留下不少墨宝。而延庆寺是历史上日本、高丽天台宗僧人朝圣、问法释疑的场所,清真寺是古代伊斯兰文化在宁波传播的象征。
“可以说,大量的考古、文献资料以及历史遗存均证实:在海曙区的很多政治、经济、文化坐标上,无不深深烙上‘海丝’烙印,海曙作为‘海丝之源’的重要地位当之无愧,进一步挖掘海曙与‘海丝’的文化渊源,对提升海曙的知名度,推进海曙在新时代下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有积极意义。”李军表示。
“寻海丝”系列文化活动
活动时间:2015年3月至9月
主办单位:宁波海曙区人民政府
主要内容:
寻海丝·游海曙 推出“海丝文化一日游”旅游线路,发布旅游线路图,制作海丝明信片,提升海丝与海曙的知晓度
寻海丝·拍海曙 邀请中央电视台等媒体,拍摄制作中英文不同版本的海丝纪录片;组织摄影家及爱好者拍海曙,扩大海曙作为“海丝之源”的影响力
屏蔽此推广内容寻海丝·讲海曙 在“百姓文化课堂”“海曙讲堂”等举办“海丝与海曙”专题文化讲座;利用广场故事会讲海丝与海曙的关系,出版《海曙民间故事集》;通过微博、微信等开展海丝话题讨论,传播“海曙与海丝”的历史文化知识
寻海丝·画海曙 在月湖美术馆开展海曙区美术家协会海丝主题作品展,以艺术的形式展现海曙海丝文化的魅力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