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文化遗产的独特性

  中国是世界文化遗产大国,五千年绵延不断的中华文明史,留下了数量众多、异彩纷呈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被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以下简称《名录》),成为我国第32处世界文化遗产,也是我国第46处世界遗产。

  我国文保工作取得可喜的进展,与我们党和政府历来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尤其是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历史文物作出重要批示密不可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强调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具有深远的意义。文化遗产是文化的根基,它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中华文明之所以为中华文明的决定性因素。

  中国的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时间最古老的古代运河,开凿始于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凿邗沟,由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和浙东运河三部分组成,全长达3200多千米,流经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八个省市(直辖市)的35个城市。它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连成统一的水运网,是中国历史上南粮北运、商旅交通、军资调配、水利灌溉的生命线。大运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之一,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留给人类的宝贵遗产。大运河遗产不同于一般的文化遗产,其遗产性质、保护方法和对城市发展的影响都有其独特性。大运河文化遗产是时间跨越2500多年,包含系列文化遗产,并且还是“活着”的文化线路遗产。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大运河的保护,尤其是近些年来,在国家有关部门的统筹下,大运河沿线的各级党委和政府共同行动起来,积极保护大运河文化遗产,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作为正在建设中的北京城市副中心和京津冀一体化的桥头堡,将大运河视为精神地标和城市文脉,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大运河,为促进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的建设,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中国大运河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申遗”成功不是终点而是开始。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在保护和利用方面还存在不少的挑战和问题。一是大运河流经地域跨度大,涉及部门多,统筹协调难度大。二是法律规章不健全,执法工作失之于软。三是不能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很多地方存在重开发轻保护的现象。四是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不够,还没有在全社会形成共同保护大运河文化遗产的氛围。另外,还存在经费不足、缺乏专业人才等问题。

  由于“文化线路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工作是一个较前沿的课题,还没有形成固定的保护模式。欧美等发达国家在这方面起步相对较早,为保护大运河遗产提供了有益的启示。美国建立遗产廊道。欧洲注重尊重历史,保护方法多元。意大利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成立了“历史文化古城保护协会”(ANCSA),编制了《意大利古迹情况》的研究报告。法国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在遗产保护方面,法国也走在世界前列。在遗产保护法规方面,早在1902年,德国就制定了保护优美景观的法律,1971年,古迹保护的内容也被列入联邦建筑基本法的框架中。

  针对大运河文化遗产的特性和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外先进保护经验,结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国情,对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建议。一是加强大运河文化遗产及相关学科的基础研究工作,为保护和利用大运河提供理论依据和学术支撑。二是树立底线思维和红线意识,确保大运河文化遗产得到全方位保护。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加大执法力度,依法保护好大运河文化遗产。按照“统一规划、严格保护、分段管理”的原则,尽快完善大运河遗产的联合保护机制。利用高科技手段,提高保护工作的精细化水平。适时启动大运河后续申遗工作。加大宣传力度,在全社会营造全民保护的良好氛围。三是借鉴“遗产廊道”保护理念,对中国大运河遗产进行整体保护。四是建立大运河沿线城市深层次的合作交流机制,适时启动“京杭大运河经济带”战略。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