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名校走进金华古村落”效应持续放大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1天的古村体验之旅落下帷幕,参观游览古建筑,体验传统民俗,感受地方人文,42名海外学子对金华古村落印象最深的就是传统与现代交融的金华古村,还有淳朴善良的琐园村民。正如南非学子小欧所说:“最传统的,最地方的,最民俗的,才是最具国际印象的。这里的每一座建筑、每一个象征符号都在诉说着一个故事,一切都如此美妙,让人印象深刻。”

 

  在这里,他们感受到了不一样的中国味道,听到了最真实、动人的“金华故事”,而这些,在活动结束后,将被口口相传,带到世界各地……

 

  因为,他们都是新金华人

 

  为期21天的“海外名校走进金华古村落”活动结束了,来自14个国家的42名海外学子白天参观游览,晚上沙龙讨论交流,根据自己的所学特长和兴趣志向申领了五大任务。

 

  他们为宣传金华完成的作品细节完美又实用,展示了才华,更展现了高度的责任心和认真严谨的态度。地图超人小分队制作了中英、中德文版的琐园村旅游地图和金东绿道地图;时尚达人小分队制作了“外国人眼中金华”时尚旅游杂志;麻辣熊猫小分队制作了一个介绍金华的网站;微笑小分队将制作一本旅游指南和一本宣传册子;金华版《孤独星球》小分队制作金华旅游手册,他们为金华宣传旅游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为了完成任务常常忙到次日凌晨,甚至通宵达旦。

 

  埃塞俄比亚小伙弗珐说:“语言不同不是问题,因为我们之间心与心的距离,是零。”在他看来,付出是因为收获了太多,认真是因为带着把“金华故事”讲好的责任,因为,他们都是新金华人。

 

  海外学子难忘琐园故事

 

  保加利亚索非亚大学考古学博士普拉梦娜在21天的体验中,安静地感受着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她告诉记者,在来中国之前,她一直无比向往这座马可波罗眼中“任何人都可以释放自己内心”的明亮多彩之国。来到琐园后,她真切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在这里,古老的历史、有趣的建筑和悠久的民俗随处可见,寺庙、房子、街道……所有的一切都太有意思了。”她羡慕金华人能够生活在这文化富饶的国度,倘若没有这些中国味道,一切都将黯然失色。

 

  对普拉梦娜来说,最令人惊喜的是淳朴的中国人。琐园村民向她敞开的不仅仅是家门,更是真心。“他们脸上永远洋溢着世界上最温暖的微笑,与我们分享他们的早餐、午餐和晚餐,以及他们的风俗和生活。”

 

  意大利女孩桑特在琐园村收到了很多礼物,其中她最喜欢的是一个传统手工包和一双手工编制的草鞋。在离开琐园时,桑特还带走了一大袋新鲜莲藕、莲子。“中国传统手艺与美食最令人痴迷,琐园就像是一颗遗落在凡尘中的珍珠,那么真,那么纯。”

 

  琐园计划打造教旅结合模式

 

  金东区旅游局党组成员洪颖俐指出,当今的旅游市场,乡村旅游已经成为热点。而乡村的重要看点,就是寻找中国味道,寻找传统味道。城市里的人每天在现代化的节奏中打拼,他们需要这样一个场所来回归传统,感受精神层面的洗礼。这些最传统的东西,往往是最民族、最国际、最普世的。

 

  金华现有历史文化村落195个,传统技艺、民俗、美食更是数不胜数,这些都是非常宝贵的资源。以坡阳古街为例,上半年的游客量已经达到近万人次,乃至吸引来了外国游客。而在去年下半年开发前,这里几乎无人问津。今后像这样的传统民俗、技艺体验点,将在一些景区和古村落陆续建立。

 

  活动结束后,琐园村将延续研学中心的特色,计划打造教旅结合的模式。将古代的琴棋书画和当前城市里热门的培训项目,引入这里,提供更具开放性和互动性的体验。孩子们可以在这里待上一个星期乃至一个月,感受现代和传统并存的魅力,同时也让这些最传统的东西能够一代代传承下去。

 

  保护好金华古村落的文化特质

 

  活动期间,中国古村落保护与发展委员会副主任张安蒙受邀来到琐园村为学子们讲解古村落建筑特色与历史人文,并讨论当今社会现代与传统融合的意义。当天,在一座拥有460年历史的石门框前,张安蒙停下脚步,告诉学子们这是琐园村最古老的建筑。她说,分布在长江流域、黄河两岸、长城内外、云贵山区、黄土高原、徽州婺州等地域内的古村落,具有鲜明的共性特征,使它们从数十万、上百万的村落中被细分出来,形成一个古村落共同体。同时,又因为它们地处不同的地理环境中,各自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质和地域特征。

 

  张安蒙很认同一句话,“唯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主要指的就是文化遗产。这不仅是人类求同存异,倡导对民族性和差异化的尊重与保护理念,更是丰富人类文化智慧宝库的必需。在我们发展现代化的同时,这些文化遗产不能丢弃。而古村落保护最关键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发现文化的差异化,发现优秀的文化特质,加以保护与发扬光大,让中国古村落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宝库中灿烂的明珠。从这次活动来看,金华有着很好的文化遗产,如何在这次活动后,继续保护好金华古村落的文化特质,是金华当深思的课题。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