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文物精品 品草原文化

      在番禺博物馆,由内蒙古呼伦贝尔民族博物院主办的《散落在草原上的珍珠——蒙古族文物精品展》正在展出,一批代表内蒙古草原文化、游牧文化的蒙古族文物精品,让参观者仿佛窥见了来自大草原千百年来积淀的深厚文化底蕴,窥见了文物精品背后蒙古族历史的沧桑。日前,内蒙古呼伦贝尔民族博物院副院长陈凤山在接受记者参访时表示,这次展览体现的是典型的草原地域文化特色,希望活动有助于促进呼伦贝尔和番禺南北两地的文化交流。

      陈凤山介绍,呼伦贝尔市是全国面积最大的地级市,为于内蒙古东部,有3000多条河流、500多个湖泊,滋养着2.03亿亩森林和1.25亿亩天然草场。这里银冬碧夏,开阔幽深,自然生态良好,是3000多种植物、400多种野生动物的生息繁衍之地,也是历史上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武库和练兵场”。历史上的东胡、鲜卑、室韦、契丹、蒙古等民族在这里度过了历史的童年,并在这里发展壮大,入主中原,为中华民族的统一形成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呼伦贝尔是蒙古民族的发源地。百年以来,生活在蒙古高原上的蒙古民族用勤劳、智慧和勇敢,创造出了独树一帜的草原游牧文化,为我国统一多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历史贡献。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蒙古民族把价值观念、审美观念融入日常生活,幻化出一座座洁白的毡房,一尊尊金光闪闪的佛像,一把把精美的蒙古刀。这些仿佛是散落在草原的颗颗珍珠,光彩夺目。由于呼伦贝尔地区的自然环境独特,长期以来,生活在这里的蒙古族以草原游牧为主要生产方式,形成了草原地域文化。

      这次展览,按展品的内容分为经济生产、生活器用、宗教信仰、文化艺术四个部分。蒙古族的生产工具和生活器具,大部分用品非常结实耐用,易于搬迁,简单而实用,适合游牧生活,为研究游牧文化提供了实物证据,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研究价值。这些文物,有中原地区的瓷器和陶器的形状(如:执壶里的龙纹莲花座大执壶),有些文物有西方国家金银器的形状(如:龙纹长颈执壶),还有一些文物有西藏地区的器物的形状(如:东布壶)。但这些器物的气势和所体现的审美观来看,有明显的蒙古民族的风格特点。东布壶把和壶身的比例协调,做工比较细,总体上看给人一种结实,贵重的感觉。这些文物告诉我们,蒙古民族和中原地区、西方国家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相当密切。这些文物的制作工艺、装饰纹饰有鲜明的蒙古族艺术风格,为蒙古族审美观念的了解和研究提供了珍贵的文物资料。

      陈凤山表示,这些文物记载了蒙古族历史的沧桑,描绘了一个民族的生活习俗和深刻的文化内涵,折射出了马背民族的精神世界和审美意识形态。这次千里迢迢到番禺展出,希望更多番禺观众了解马背文化、草原文化,为促进南北两地的文化交流尽绵薄之力。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