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甲子后,在杭州寻找黄宾虹

      六十年前的3月25日,黄宾虹先生在杭州逝世。在这个纪念日里,黄宾虹诞辰150周年系列大展,在浙江省博物馆孤山馆区开幕,没有开幕仪式,数十位国内著名学者和专家,和观众们分享了一个研讨会。

      有人说,如今住在杭州的一个重要福利,就是到浙博看黄宾虹。今天,当我们谈论黄宾虹先生时,我们究竟在谈些什么?

      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王赞说,谈论黄宾虹,就是在重新审视我们今天的中国画。

      如果你对他心头有不解不能解答,不妨将自己视为崇仰黄宾虹艺术的普通观众,在一个甲子后,在杭州寻找黄宾虹的故事。

      西泠桥下:

      方增先的记忆

      也许,也可以从下面这个流传很广的故事说起。

      1949年7月,杭州孤山罗苑的国立艺专(中国美术学院前身),一天,入学不久的方增先(浙派人物画创始人之一)走出教室,同学指着一位正对着西湖写生的老者说:他就是黄宾虹。

      老者拿着一手掌大的本子,方增先趋近望了一眼,心底很是疑惑——他笔下所画与眼前所见的湖光山色,完全不同。

      一个老者,拿着一手掌大的本子,在西湖边写生,这一幕,成了后人对黄宾虹的经典印象,于是,现在,当你走过西冷桥边,看到一个与真人差不多的铜像,你就可以对友人说:“看,这个人就是黄宾虹。”

      今天,当我们忆起黄宾虹时,那份感受与当年方增先心头的敬畏与疑惑依然相似。

      栖霞岭31号:

      与夏承焘的忘年交

      看完展览,从孤山的浙江省博物馆走到黄宾虹在栖霞岭31号(原32号)的故居,不过短短十几分钟。这座黄宾虹生命最后时光的小楼,画案上的墨原封未动,记录了他生命的最后时光。

      1948年秋,黄宾虹应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之聘,任国画教授,全家从北京迁往杭州,开始了他人生最后八年的湖上定居生涯。

      开学之际,黄宾虹将自己收藏的古画和作品,在外西湖的学校陈列馆公开展览两天,作为给师生的见面礼。画展不收门票,黄宾虹亲自撰写说明文字,接待讲解,不厌其烦,答复问题。

      与北平相比,杭州的学术界对黄宾虹的到来,表现出了广泛的接纳与认可。西湖的山水之助,深厚的文化积聚、开放的学术氛围,也令黄宾虹的艺术,在此处得以升华。

      不似在北京时那样“谢绝应酬”,黄宾虹与杭州的很多友人过往甚密,栖霞岭的寓所常常是旧雨新朋相聚的场所。

      其中之一,就是词学大家夏承焘。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吴敢,从著名词学大家夏承焘的《天风阁学词日记》里,寻找到了他记述的与黄宾虹交往时的点滴,也是关于黄宾虹晚年湖上生活最为生动翔实的文字描述。相识时,夏承焘49岁,黄宾虹85岁,算是忘年交,夏已是浙江大学师范学院中文系的系主任,也在词学界拥有了广泛影响力。

      吴敢讲述中的这些,听起来似不遥远。

      最有意思的是,《日记》中记录有对黄宾虹的四次评价,其中三次褒,但竟然也有一次贬的。褒奖的,是说黄宾虹积极提拔后人,无私捐献收藏给公家等等,而贬的则是说,有一天,“午后与伯尹过宾虹先生久谈,皆鬼神迷信事,殊无味。”

      而在吴敢看来,作为黄宾虹那一代人,有些“鬼神迷信”思想,似乎也无可厚非。这样的黄宾虹,也格外真实。

      浙江省博物馆:

      太太的温柔回忆

      黄宾虹的杭州生活,记录细密的,还有一处,那就是浙江省博物馆档案中,黄宾虹太太宋若婴亲笔写下的回忆录。

      其实,黄宾虹来杭州的心愿,早已有之。

      1920年岁末,一场大雪,黄宾虹与太太从上海直奔杭州西湖赏雪,投宿在湖滨旅馆。20多天,日日湖中泛舟,黄宾虹身边常带一本小册子,每到一处总是画下眼前风景。

      他说:“杭州是平原地带像一个大花园,处处都是景致。”

      一日暮色时分,在金沙港岳坟一带泛船,正是“斜晖脉脉水悠悠”的风光,黄宾虹说:“杭州地方真好。”太太应声 “最好住家在杭州。”他接着感叹:“何尝不好,可是住在杭州地方也不是简单的,我们是没有条件住在这里的。”

      未料,28年后一切成真。

      黄宾虹捐献的遗作遗物经过三年多的整理和清点,才列具完整的清册,其中包括:自作书画5000多件,收藏古今书画1000余件,古印近900方,铜、瓷、玉等各类文物近500件,碑帖藏书近2000种,文稿、信札“一木箱”,总数达一万多件。

      当年3月,这些捐赠正式由浙江省文化局接收,交浙江省博物馆收藏。杭州市栖霞岭黄宾虹故居则成立“画家黄宾虹先生纪念室”,由浙江省博物馆管理。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