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遗产明孝陵 申报建立文物保护监测预警平台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大金门风化破损严重,将进行修缮。

      上个周末,南京市文物保护志愿者二队的队员们在南京市文广新局的组织下,走访了南京中山陵园风景区内的神功圣德碑亭(俗称四方城)、大金门、美龄宫等文物保护单位。中山陵园管理局文物处处长闻慧斌告诉大家,四方城和美龄宫的修缮工作已经完成;大金门的修缮保护方案已经上报给国家文物局;同时,为了更好地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明孝陵,已经申报建立文物保护监测预警平台。

      据介绍,四方城和美龄宫的修缮工作均耗资2000万元。其中,四方城的修缮工作重点是放在了给四方城加顶;而美龄宫的修缮工作重点则是放在恢复旧日景观上。

      记者在四方城看到,此地安放的是朱棣歌颂朱元璋的“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这也是南京地区最大的古碑。令人扼腕的是,在酸雨和风化的常年侵蚀下,古碑上的字迹已经显得模糊不清。

      “为了尽量延缓和降低风雨对古碑的侵蚀,我们在2010年向国家文物局提交了修缮方案,并建议加顶。”闻慧斌说,现在的四方城不仅有了顶,而且墙体也进行了加固,并做了防水防雷处理。

      大金门位于下马坊西北600多米处,是当年在整座陵园的红墙上开辟而成。作为正大门,这里是明孝陵的第一个起点。600多年间,无数谒陵者都必须从此门进入。

      闻慧斌告诉记者,专家们曾在2013年对大金门进行过一次“体检”,结果是:风化、破损严重,有安全隐患。“2014年,我们已经把大金门的修缮保护方案上报给国家文物局。国家文物局建议不要再加顶,并要求方案再具体细化。”目前,专家们正在做详细的方案。

      中山陵园风景区是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在占地31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就有46处文物保护单位。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一分子,中山陵园管理局文物处已经在2014年向国家文物局申请建立文物保护监测预警平台,准备通过技术手段,实时监测文物的身体状况。“这个监测预警平台重点是对文物的个体进行监测,包括文物的使用寿命、提前预警,以及提供解决方案等等。”闻慧斌介绍道。

      据了解,大运河、苏州园林和龙门石窟等文保单位已经建立起文物保护监测预警平台,正在实现地方平台与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总平台的对接。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